便便與商業(3)益生菌市場再度繁榮
2023/05/29
糞便是由腸道細菌的發酵和腐敗而産生的,腸道細菌對「糞便品質」發揮重要的作用。日本帝人正在拓展增加對腸道環境有益的「益生菌(Probiotics)」的業務。在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生活方式的背景下,益生菌的全球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2萬億日元,以糞便為契機的市場有可能成為一個巨大的産業。
「這是不使用雞蛋的美乃滋(蛋黃醬)?」2013年前後,為了考察美國的科技企業而常駐矽谷的帝人的北薗英一(現任Biolier事業部部長,Biolier是帝人的功能性食品材料品牌)在超市裏偶然拿起了不使用雞蛋的植物美乃滋。這款産品的開發者是作為獨角獸(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未上市企業)的生物企業美國Eat Just。

雖然北薗受命常駐的任務是尋找新技術的種子,但在完成對半導體相關初創企業的收購後,他開始尋找材料業務的種子。在矽谷,除了軟體等技術之外,生物新創企業的食品業務似乎也開始吸引資金。
受海外論文啟發,尋找膳食纖維
北薗手中的華盛頓大學教授的論文中寫到,「肥胖與腸道細菌有關」。2007年,即北薗被派到矽谷的一年前,調查人類腸道細菌作用的國際「人類微生物組計劃」啟動。在國外,腸道細菌相關的論文增加,還發現膳食纖維與腸道細菌的作用有著突出關係。
帝人一直通過服裝纖維和碳纖維等多種多樣的纖維來擴大業務。「雖然領域不同,但如果是‘纖維’,帝人一直有涉足,應該沒問題」。北薗在開展膳食纖維相關的新業務後,在公司內部獲得了批准,開始尋找寶貴的膳食纖維。
有沒有可以充分溶解在食品中的纖維?首先找到的是墨西哥出産的也用作龍舌蘭酒原料的膳食纖維「龍舌蘭菊粉」。不過,製造龍舌蘭菊粉大約需要7年時間,農民優先向高價採購的龍舌蘭酒企供貨。在前往中國等各地進行考察期間,北薗抵達的目的地是歐洲。
在那裏獲知來自蔬菜「菊苣」的膳食纖維正在被食用,大量生産膳食纖維的企業也開始出現。帝人與世界第二大水溶性膳食纖維企業荷蘭Sensus簽訂了獨家銷售合同。
2018年,以「菊粉」的銷售為開端,這種産品也被食品廠商用作原料,帝人開始作為自有品牌啟動銷售。
但是,這歸根結底只是從其他企業引進的産品。帝人希望自主開發有助於改善腸道環境的膳食纖維。這一想法最終能夠實現,得益於併購生産納豆菌等的「目黑研究所」。
掌握腸道細菌的技術
2022年8月帝人與丸石製藥簽訂受讓業務的合同,將丸石的子公司目黑研究所收歸旗下,全面開始生産益生菌。另一方面,在位於東京的帝人研究所,將多種膳食纖維放入燒杯中的豬糞便中,以人造腸道為模型來探索新的膳食纖維。

北薗表示,「雄心是打造利用腸道細菌的可能性的業務」,同時還稱「希望把日常食用的、能輕鬆地促進健康的東西打造成産品」。
調查公司GII的數據顯示,益生菌的市場規模2020年為547億美元,預計到2027年將達到912億美元。

益生菌的市場是一個誕生於1920年代初期的古老的市場。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社會上曾有過把壞菌全部殺死等思潮,益生菌市場一度衰退,但之後再次繁榮起來。
益生菌之所以重新受到關注,也是因為腸道細菌的作用逐步被弄清,功能也逐漸被了解。
2023年2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支援的研究團隊發佈研究結果稱,腸道菌群的變化與慢性疲勞症候群存在關聯。研究團隊提出看法稱,「特定的腸道細菌的差異有可能成為生物標誌物(Biomarker,指可以標記系統、器官、組織、細胞及亞細胞結構或功能的改變或可能發生的改變的生化指標)」。
研究腸道細菌與新冠病毒的關係
據悉,感染新冠病毒後受到慢性疲勞症候群困擾的人僅在美國就有數百萬人。隨著腸道細菌的研究,有助於改善症狀的藥品等的開發有可能取得進展。食品巨頭達能公司還開始支援美國羅格斯大學研究新冠病毒和腸道細菌的關係和影響。
米達斯·德克思(Midas Dekkers)所著的《糞便的博物學》一書指出,人類的進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與腸道細菌建立友好關係。還宣稱「我們應該擁抱腸道細菌」。
糞便將人類的健康狀態「可視化」,而腸道細菌一直支撐著人類的健康,這是不爭的事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糞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那麼該如何利用我們所獲得的這些東西呢?如今已經進入需要這種智慧的時代。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大西綾
(本連載完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