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股市失去的35年與二個「信賴」
2023/12/27
小平龍四郎:最近,在與證券公司的高管們談論泡沫經濟時,接連聽到了同樣的説法。日經平均指數在1989年的「大納會」(年終最後一場交易)中創出3萬8915點的最高點,從隨後的1990年「大發會」(新年後最初的交易)開始進入了漫長的下跌局面。從那以後,日經平均指數再也沒有超過那一天的高點。每當想起約35年前的泡沫經濟的日子,會有不少日本證券人士隱隱作痛。
![]() |
東京證券交易所的場內經紀人,日經平均指數逼近4萬點(1989年,東證) |
2023年日經平均指數達到33年來的最高點。即使提到「史上最高點的刷新」,也不會再有任何人嘲笑這是癡人説夢。能夠克服心靈創傷的日子也許不再是遙遠的未來。
日本政府高舉資産管理立國的旗幟,東京證券交易所呼籲企業提高對資本成本和股價的意識。擴充小額投資免稅制度(NISA)等各種政策也相繼出台。在此背景下,外國投資者經常問的一句話是「這次不一樣嗎?」
35年前,東京被吹捧為世界第一的國際金融中心。泡沫經濟破裂後,類似的構想浮現又消失。因此,越是資深投資者,越會對資産管理立國的口號具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例如,1997年日本吹響日本版金融「大爆炸(big bang)」的號角。美國美林證券(現為美國銀行)接管破産的山一證券的網點和人員,決定在日本進入個人證券業務。與短期的頻繁交易劃清界限、立足長期、貼近客戶的資産管理型運營受到的期待加強。
但是,美林在數年內大幅縮減了日本的個人業務。雖然原因很複雜,但日本缺乏長期投資紮根的決定性因素,那就是「信賴」。
在日本,證券公司的信賴度並非很高。為了推進資産管理型業務,美林試圖詳細掌握客戶的財産和家庭構成等情況。這在美國是理所當然的手法,但日本的客戶卻感到困惑。
現在情況如何呢?泡沫經濟時期證券公司那種蠻幹、時而違法的營業模式固然已經銷聲匿跡。即便如此,要問是否獲得了足夠的信賴,還是存在著微妙的一面。
日本調查公司MyVoice(東京千代田區)的形象調查顯示,作為「具有信賴度和安心感的證券公司」,以野村證券為代表,大和、SBI和樂天等的名稱被提及。但是,均僅佔回答(可多選)的10%~30%。最多的是回答「沒有」值得信賴的證券公司的聲音,佔到44%。
最近也出現了像美國資本集團 (Capital Group)那樣,資産管理公司對證券公司的投資顧問進行培訓的例子。如何彌合仲介機構和投資者之間的信賴的鴻溝?這成為斷言「這次不一樣」的大前提。
為了讓長期投資在日本紮根,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信賴」。那就是對股價本身的信賴。
如果沒有催生出股價合理形成,長期來看將上漲這一預期,投資者能做的最多就是短線交易。雖然也有主張認為應該在固定繳款型企業養老金中加入更多的股票投資信託,但如果對股價的信賴不能産生廣泛的共鳴,就無法成為國民能接受的政策。
形成對股價信賴的部分責任在於企業。已成為密碼的「PBR(股價凈值比)跌破1倍的解決」無疑也是履行責任的方法之一。
企業可以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做的事情很多,例如運用併購(M&A)的增長戰略、或者通過向投資基金出售非核心業務來重組業務。通過多種戰略向市場彰顯增長,是提高投資者對股價信賴的王道。
從20世紀到21世紀,日本經常被説成「失去的10年」。這句話顯示了泡沫經濟破裂後日本經濟的低迷狀態,而這種狀態在累積了20年、30年,現在馬上就要到35年了。實際上,這或許是正因為日本沒有真誠面對金融市場,才眼睜睜「失去」的歲月。希望日本2024年能成為每個市場參與者都為提高信賴度而努力的一年。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高級評論委員 小平龍四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