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俄羅斯的「病根」
2014/12/18
俄羅斯經濟原本就因烏克蘭危機引發的歐美制裁而萎靡不振。而原油行情的急速下滑可以説是雪上加霜。
燃料和能源佔俄羅斯出口的70%,其中原油則佔到約30%。市場上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如果原油價格持續下跌,俄羅斯的經常收支將轉為逆差,盧布遭拋售的狀況將愈發難以收拾。
![]() |
俄羅斯街頭的電子匯率牌(17日,AP) |
俄羅斯1998年因亞洲貨幣危機引發金融危機,最終陷入債務違約。目前隨著接二連三的外匯介入等,外匯儲備雖然大幅減少,但仍高達4000億美元以上。而俄羅斯的政府債務也只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10%左右。
雖然債務違約危機不會馬上重燃,但是依賴原油的經濟脆弱狀況還和當時一樣。
俄羅斯總統普丁在日前發表的2014年度國情咨文中稱:「貨幣貶值將提高國內企業的競爭力」,呼籲應以盧布貶值為契機,擺脫對國外技術和工業産品的過度依賴。
但是,普丁政權此前就曾再三強調有必要改革依賴資源出口的經濟結構。可以説這是俄羅斯一直安心於原油價格居高不下、沒有及時採取振興製造業的措施而植下的「病根」。
歐美將俄羅斯目前遭遇的困境視為「自作自受」,計劃通過加大制裁向俄羅斯施壓。為了平息烏克蘭危機,或許有必要通過一定程度的制裁來迫使俄羅斯採取積極的行動。
不過,與此同時,過度的制裁將加劇俄羅斯的金融動盪,其影響除了新興市場外,還可能波及全球市場。有意見指出,受到制裁的俄羅斯大型企業和銀行在海外越來越難以籌措到資金,有可能無力償還對外債務。
國際社會面臨著在施加政治壓力的同時抑制市場混亂的難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