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宏觀經濟統計不可信嗎
2015/10/19
![]() |
柯隆 |
總之,中國的宏觀經濟統計應該是問題多多。不久前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發佈了他們根據克強指數推算出的眼下的GDP增長值應該是5%。恕我直言克強指數本身就缺乏合理性,據此算出來的GDP增長值有多少説服力我不敢認同。美國的研究小組也發佈了不少他們對中國經濟統計的看法,更多的是質疑。因為沒有人能夠得到第一手的原始數據,所以只能是以邏輯推測。
|
今天的宏觀經濟統計缺乏科學性從而影響可信性的主要問題除了原始數據的可信性不夠以外,可能還出在物價指數的計算上。我們可以很容易觀察到,統計局在測算物價指數時將物價上漲最猛的食品和住房消費的比重大大壓縮,而價格上漲幅度不大的通訊費和交通費的比重一直被誇大,這樣算出來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可能被低估。
打一個簡單的比方,如果名義GDP增長9%,消費者物價指數實際增長3%,那麼實際GDP增長就是6%,但如果物價指數被人為壓縮成2%,那麼實際GDP增長就成了7%。這樣看來統計有點像算數遊戲。所以,如何科學地制定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成份比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下圖展示的是過去30多年來中國的名義GDP、實際GDP和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變化。今年來的消費者物價指數顯然比人們感受到的物價上漲水準要低。
![]() |
中國雖然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國家,但沒有統計上來的經濟活動應該不小于義大利。比如很多小孩學鋼琴,家長支付給老師的學費,統計局是無法統計上來的。中國有太多的經濟活動是在桌面下完成的,這是中國社會的潛規則造成的。我們不妨大膽估計一下,如果因為統計體系的不完善,GDP增長率被高估2-3個百分點,但未觀測到的經濟活動如果佔GDP的20%,那中國的實際經濟實力要遠遠大於統計數據所顯示的水準。
儘管如此,做這個研究仍然有點隔靴搔癢的感覺,因為我無法觀察到宏觀經濟的原始數據,只能以經濟學邏輯來推理,衷心希望中國的經濟統計能夠更加嚴密。畢竟客觀可信的宏觀經濟統計才是正確有效地制定經濟政策的基礎。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柯 隆 簡歷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出生於中國南京。8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學技術學院日本專業,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