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但對中國的經濟統計數據,世界正投去質疑的目光。虛增GDP以及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的失業率等疑點正在增加。市場找出了奇怪的統計數據,同時也找到了值得信賴的指標。日經中文網將分兩篇文章介紹相關內容。
「中國的統計數據基本上都存在可疑之處」,一家日資證券公司駐香港股票分析師如此斷言。
5.7萬億元GDP是水分?
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截至2月已全部公佈的中國各直轄市、省和自治區2012年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如果將全部31個地方政府的GDP加在一起,約為57.7萬億元,比中央政府公佈的全國整體GDP高出5.7萬億元。這一「誤差」相當於印度尼西亞1國的GDP。
「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中國新領導人習近平在剛剛就任的去年11月就對GDP「注水」問題提出了警告。
GDP注水並非今日才開始。以2011年實際GDP增長率為例,低於中央政府公佈的全國平均值(9.2%)的地區只有3個。
中國各地的GDP以2002年為轉捩點,過高現象不斷加劇。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是在2001年。在中國全力奔跑在經濟發展道路上的背景下,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的主任經濟學家西浜徹説:中國「曾將經濟增長作為黨內評價的主要指標」,地方領導人很難戰勝誇大GDP的誘惑。
失業率與基尼係數的困惑
與GDP同樣「怪異」的代表性統計數據是失業率。在過去10年裏,儘管發生了雷曼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但中國的失業率一直徘徊在4~4.4%,持續低於作為政府目標的4.5~4.7%。
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統計顯示,2008年城市地區失業率為「9.4%」,而西南財經大學統計2011年失業率為「8.0%」。
對於中國的經濟統計數據,如今市場相關人士之所以再次投去關注的目光,是因為在預測世界經濟前景時,越來越需要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的復甦情況。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以來中國卻接連出現了存在矛盾的統計數據,這使市場相關人士深受困擾。
其中之一是中國1月10日發佈的2012年12月貿易數據。出口較去年同月增長14.1%,大幅高於市場預期,但市場卻相繼出現了不同看法。
瑞銀集團指出中國發佈的對南韓和香港的出口、與南韓和香港發佈的來自中國大陸的進口數據存在出入。日本瑞穗證劵在報告中提到,上述數據還與製造業指數和貨櫃運輸量正在放緩的事實「存在矛盾」。高盛也提出了相同的疑問。
另一個是顯示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基尼係數越接近1,表示貧富差距越大,而0.4則被視為可能導致社會不安定的警戒線。中國政府於1月18日時隔12年公佈了基尼係數,稱基尼係數在2008年達到0.491的頂峰,2012年則下降至0.474,呈現縮小趨勢,這也遭到了質疑。
「國家統計局應該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獎」,數據公佈的第二天,英國《金融時報》這樣介紹了中國部落格的內容。擁有高學歷、但卻只能從事低工資工作、被稱為「蟻族」的年輕人正在增加,這正在成為社會問題。據西南財經大學於去年底發佈的報告顯示,2010年的基尼係數為「0.61」。而北京師範大學的報告則顯示,2012年的基尼係數在「0.5以上」,均高於中國政府的統計數據。
熟悉中國經濟的獨立諮詢公司needs的首席經濟學家肖敏捷説:「希望中國發佈符合世界第2大經濟體這一地位的統計數據……」
(未完待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