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媒體為什麼要刊登連中國領導人自己都不相信的統計數據?」 日本讀者提出了這樣的質疑。中國的統計數據未必能反映經濟的實際情況,甚至總理李克強等領導人也只是將其作為參考。讀者擔心在經過報紙刊登後,不準確的數據有可能被視為準確的統計數據。媒體對這種危險性也具有充分認識,但刊登這些數據也有相應的理由。
這是因為股票等市場的漲跌受到中國統計數據的影響,根據數據的好壞,世界市場行情也將發生波動。媒體刊登這些統計數據只是將其視為經濟活動所需的資訊,而不關注其是否準確。這一點也適用於美國的就業數據。美國就業數據的波動非常劇烈,市場易於發生過度反應。快報值和修正值的數字經常發生改變,雖然快報值可以説是不確定的資訊,但之所以報道快報值,是因為這是驅動市場的重要資訊。
 |
AP |
在中國的統計數據中,市場相關人士尤其重視的是每月1日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一旦PMI數據超出預期,世界股市和匯率行情就容易發生波動。這個數字高於50,表示訂單和生産活動等擴張,而低於50則表示訂單和生産活動等趨於萎縮。9月1日發佈的8月PMI為51.0,創1年零4個月以來的最高水準,因此越來越多觀點認為,中國經濟正在好轉。
中國的PMI雖然影響力很大,但可信度卻一般。自春季以來,中國「影子銀行」膨脹受到關注,6月短期利率迅速上升等經濟明顯惡化引發了市場擔憂。但7月的PMI依然為50.3,高於50的榮枯線。瑞信銀行駐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陶冬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時表示,PMI數據「與我的直覺和從(經濟)一線聽到的存在出入」。
回顧過去1年中國的PMI可以發現,僅僅是範圍在49.8至51.0之間的小範圍內波動。雖然其上行和下降受到市場普遍關注,但僅僅是小數點後第1位的差別。或許把這稱為統計誤差更為合適。只要觀察汽車、家電銷售以及進出口動向,就可以發現實體經濟的波動應該更加明顯。在被認為經濟出現減速的時期,PMI仍然高於50,這令人不解。去年1~3月期汽車銷量比上一年同期減少3.4%,而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速也連續5年出現放緩。儘管如此,PMI仍然高於50。
或許是市場相關人士對官方PMI開始抱有懷疑,最近匯豐銀行(HSBC)自主發佈的PMI受到重視。匯豐銀行的PMI數值波動更加明顯。去年1~3月PMI均低於50,在影子銀行問題引發擔憂的今年7月,匯豐銀行PMI降至47.7,與多數商務人士的實際感受一致。
那麼,中國的統計數據是否完全沒有參考價值呢?希望讀者比較一下官方PMI和匯豐銀行PMI的走勢。兩者的波動雖略微然存在時間上的偏差,但在整體上基本保持了一致。也就是説,在景氣度方向上兩者沒有明顯差異。只不過是,最近的官方PMI波動範圍極小。如果了解這個特點,官方統計數據也可以作為觀察經濟的指標。因此,市場相關人士看到官方PMI數據的微小變化,就能看出中國的景氣度,同時對資金投向加以調整。
在波動範圍狹小這一點上,其他中國官方統計數據也如出一轍。以零售行業銷售額增長率為例,最近1年相比去年同月的波動幅度僅在12%~15%之間。而GDP增長率也處於7.4%~7.8%的狹小範圍內。雖然波動幅度都很小,但在大方向上與景氣度變化保持了一致。波動範圍之所以狹小,可能是為防止數字變化過大,在計算和統計方法上做了調整。如果變化幅度過於明顯,將被認為經濟出現過熱和失速,因此遭到批評。
雖然中國的統計數據可能不夠準確,但仍然反映了經濟趨勢。如果了解這些中國統計數據的特徵,不僅可用於市場交易,而且可用作業務戰略的基礎數據。但是,如果不了解其特有的特點,將只會看到一堆奇怪的數字。中國的統計數據讓人感到為難,正是因為並非是胡編亂造,也包含了真實因素。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