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改革開放(上)
2016/10/13
![]() |
深圳的鄧小平紀念牌 |
最近,日本的幾個歷史學大家送我幾本關於明治維新史的專著。説實話,我連中國的歷史都沒有好好讀過,更不用説日本的歷史。於是,我就借此機會研讀了一下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當然,我是研究經濟的,雖然讀史,還是擺脫不了從經濟學角度看問題的舊習。
我一直有一個很納悶而沒搞清楚的問題,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改革開放到底有什麼不同?從表面上看,明治維新把日本帶上了現代化之路,而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把中國帶上了現代化之路,但二者可以等同嗎?明治維新給日本人帶來的福祉和改革開放給中國人帶來的福祉是否可以同日而語?這絕對不是一個可以輕易下結論的設問。
|
相反,我們看看中國的改革開放,號稱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訪問美國,沒有去視察美國的法院,也沒有去考察紐約的百老彙或加州的好萊塢,他去了波音公司。美國人希望出口飛機給中國,當然熱情招待這位最有實力的中國領袖。後來,鄧小平到日本訪問,也沒有考察日本的文化和制度,他重點考察了日本的新幹線。中國的領導人似乎認為使中國落後的是科學技術水準太低,只要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比如波音飛機和高速鐵路),中國就離現代化不遠了。他們沒有意識到中國真正落後的是制度。簡而言之,中國的改革開放沒有學習西方的制度、文化、思想,更拒絕引進西方的價值觀。中國著力引進的是能夠立竿見影給中國帶來經濟收益的技術、産品和商品。太功利了。明治維新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完成了對國民的啟蒙,而雖然改革開放經過了30多年,中國並沒有完成對國民的啟蒙。
要澄清的一點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大量引進外資其實重點在於短期內就能夠有效益的生産低級終端産品的企業,很奇怪的是這些低端企業卻入住了各大開發區或高新技術園區。國內學者和官員往往指責外國企業保守,不願意向中國轉移技術。其實,誰都不願意把自己的看家技術轉移給別人,獲得技術要靠自己努力學習。問題不在此,問題在於中國官員和企業對短期內不能實現利益的真正的高科學技術並不感興趣。去年,好不容易中國人拿到一個非文科類的諾貝爾獎,這不完全是諾貝爾評審委員會對中國的歧視或不公平。我們只要看一看國內媒體關於諾貝爾獎的報道就知道,大家重點關注的是獲獎者的獎金是多少錢,這一來就變味兒了。在中國社會,很多人認為錢是萬能的。
一句話,我們中國人,或者説我們今天的社會變的太急功近利了,這不利於發展科技。
![]() |
柯隆 |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柯 隆 簡歷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出生於中國南京。8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學技術學院日本專業,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