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政經觀察 > 政治/社會 > 諾貝爾獎「量産國」日本

諾貝爾獎「量産國」日本

2016/10/04

PRINT

        東京工業大學榮譽教授大隅良典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日本連續3年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包括取得美國國籍的2人在內,這也是日本科學家在自然科學領域獲諾獎的第22人。其中,尤其是在2001年以後,日本獲獎者達到16人,僅次於美國,多於英國、德國、俄羅斯。日本成了諾貝爾獎的「常客」。而且此次日本人單獨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是1987年利根川進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以來的首次。

 東京工業大學榮譽教授大隅良典(10月4日)


       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日本人中,大隅良典是第4人,比起物理學(11人)、化學(7人)的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還不算多,但這是繼去年大村智之後的連續獲獎,可以看出日本在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者也在穩步增加。

        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有幾種形式。2014年獲得物理學獎的「藍色發光二極體(LED)」(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的研究成果直接關聯了重大創新。200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林誠、益川敏英是因為在70年代發表的粒子物理的理論在2000年代初通過實驗得到證實後獲獎。

        時代和場所不同的研究也有獲得諾貝爾獎的。2012年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山中伸彌研究的「ips細胞」就是和開發青蛙柯隆技術的英國科學家一同獲獎的。

        從中可以看出,日本的科學家參與了各種獲諾獎的形式。每次的獲獎者最多只能3人,雖然沒能獲得諾獎,但有同等研究成果的日本科學家的名字最近也經常被提及。

       日本獲得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人數增多的背景,是日本科研人員層次的厚重。

       不僅是此次大隅良典獲獎的醫學領域,日本在理論物理學、工學、生物學的科學研究基本上在所有領域都擁有尖端的人才。這無疑是明治維新以後、以及二戰後日本長期蓄積的結果。

      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日本維持諾貝爾獎「量産」的可能性很高,但之後情況如何卻有所難料。在科研活動指標的科學論文數排行榜上,日本2000年代初是僅次於美國的第2位,2011年~2013年平均倒退到第5位。而中國則從第6位上升到第2位。

       當代的科學研究以美國等發達國從世界招募科研人員、人才和資訊流動加大的形式展開,新興勢力的崛起也非常引人關注。諾貝爾獎「量産」國的日本今後要想維持現在的活力,需要思考新戰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12
具有一般參考性
 
2
不具有參考價值
 
11
投票總數: 125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