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的著名大企業接連陷入危機?

2017/02/27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80年代,中國人最早知道東芝是那款淡草綠色的東芝雙門冰箱,後來中日關係惡化,東芝生産的個人筆記型電腦的電池異常發熱遭到中國消費者吐槽。但今天的東芝早已不是生産白色家電的製造商了,其主業和強項在於核電等成套設備以及電子晶圓。特別是2006年,東芝撤資54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的全球最著名的核電設備公司-西屋公司(Westinghouse),東芝成為最被看好的日本企業之一。

 

 
 東芝社長綱川智在2月14日的記者會上

 

 柯隆 的其他文章

 

 中國億萬富翁是怎樣産生的?

 

 為什麼外國觀光客不到中國去爆買?

 

 世界敢對美國説不嗎?

 

 招商引資的陷阱

 

   從APA商務酒店事件看脆弱的中日關係

  

   假如你是官,你貪不貪?

 

   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

 

   川普就任、市場鬥工廠、兩敗俱傷

  

  人民幣自由浮動指日可待?

  

  日本的網上右翼和中國的憤青 

 

   關於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之爭

 

  霧霾警報只治標不治本

 

  如何展望2017年

 

  為什麼安倍外交亂了陣腳?

 

  中國人,你真的那麼有錢嗎?

 

  幾十萬貪官倒下太可惜了

 

  知識還是不是力量

 

  中國的第三次留學浪潮

  日本的民進黨為什麼沒有起色

  日本可能更接近社會主義

  到底是川普還是川普?

  宗教與政治

  中國足球怎麼了?

  東京都遇到了大麻煩

  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改革開放(下)

  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改革開放(上)

  日本銀行步入死胡同

  中國樓市必須有泡沫

   更多》》》專欄:老柯要説話

 

 

  可是籠罩今天的東芝公司的好像四面楚歌,根據媒體的報道,東芝公司很可能已經資不抵債,也就是説東芝的資本金(所有者權益)遠不夠償還銀行的借款。為什麼東芝會落到這步田地的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再來看一家日本的大企業夏普,夏普也生産電子晶圓,同時,其生産的平板電視應該是世界一流。這些年,夏普並沒有像東芝那樣搞擴張戰略,而是穩紮穩打做其主業,遺憾的是夏普的家電以及其他的電子産品雖然品質不錯,但承受不了南韓和中國家電企業的攻勢,最終夏普被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收購。

 

  這兩家日本著名的大企業的興亡都警示我們一個道理,企業僅僅擁有一流的技術並不等於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企業的經營管理靠的是一套複雜的綜合性戰略,戰略方向錯了,再先進的技術也無濟於事。當然,談這種抽象的大道理並不能揭開日本著名大企業經營失敗之迷。

 

  回來看東芝公司,應該説,東芝落到這步境地有其偶然性,也就是説有不走運的成份。2006年東芝收購西屋公司,從當時的市場環境來説東芝上層所做出的決斷沒有錯,不巧的是2011年日本發生了關東大地震,福島核電站爆炸,通過電視螢幕核電站爆炸的慘烈影象傳到全世界。那以後,日本國內停止新建核電站,美國的在建核電站加強了安全管理措施,造成原來簽訂的承建合同隨著建設成本提高不能完成。同時,歐洲大陸也掀起了反核運動,這對西屋公司和東芝公司是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電子晶圓作為電腦的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各家公司都投入最大的資源降低成本,提高品質。過去的10多年有很多家日本生産電子晶圓的廠家退出了市場競爭,轉型做別的産業。東芝因為其規模大,轉型的速度快不起來,這可能是造成致命傷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實,日本企業的轉型也有成功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富士軟片。想當年世界最著名的軟片廠商無非美國的柯達和日本的富士,還有一家小很多的櫻花軟片,很早就退出了。我不知道富士軟片是怎樣前瞻到轉型的必要性的,顯然其管理層是有先見之明的。富士軟片在縮小軟片生産的同時,加大投資開發女性用的化粧面膜,據説,其中應用了生産軟片的技術。柯達軟片的轉型慢了很多,所以,柯達公司已經很少進入我們的眼簾。

 

  現代化的企業經營管理,速度可能是最重要的。市場競爭激烈,市場需求千變萬化,以技術定市場顯然要被淘汰,唯一可能成功的是以市場來定技術。消費者不需要的技術,再先進也白搭。

 

  另一個問題是日本企業普遍存在的,那就是日本的很多大企業在經濟高峰期,太成功了,所以,他們不願意放棄原來的管理模式,總是把經營不善的原因歸咎到外因,比如宏觀經濟減速,日元升值等等。其實,對所有企業來是,外因是共同因素,改善經營主要應該在內部找原因。


  

  最後説一點,日本的大企業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創業家族保持影響力的大企業,並不一定是家族企業,但創業家族在人事方面有決定權,比如豐田汽車,鈴木汽車,這種企業的強項是戰略決策速度快。也有弱點,一旦決策錯誤可能導致致命傷。

 

  另一類企業,就如東芝和夏普,其高層是從公司內部提拔上來的,每一屆總經理做3-4年,然後就換人,很難期待這些領導有什麼先見之明,因為他的責任和任務是在任期內少犯錯誤,所以,這一類企業的領導層通常沒有創新能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比起市場競爭,他們更擅長於在同事之間搞關係,這有一點跟中國的官場相像。我本人在大公司工作,也有時去別的大公司講課,每次都會不自覺的感到日本的大企業和中國的官場神似。

 

  那為什麼大部分日本的大公司沒有落到東芝和夏普的地步呢?應該説,很多公司也不同程度地遇到相同的問題,只是沒有暴露出來。另一方面,日本大企業的上層雖然無能,但其中層非常堅固,所以,最上層的領導像走馬燈似地換,短期看似乎並不影響其經營管理。關於這一點,哈佛大學的杜維明教授有非常精典的觀察,他指出:「儒學在日本的發展不是孝道,而是忠君。」也就是,日本人可以不孝,但不能不忠。不能説日本社會完全是這樣,但有一定道理。忠誠是美德,但同時一個社會和一個企業要有修正領袖錯誤的能力,才能保證其可持續發展。否則,可能導致全軍覆沒。

 

柯隆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柯 隆 簡歷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出生於中國南京。8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學技術學院日本專業,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