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是否讓全球化逆轉?
2020/05/27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這其實是一個不言自明的命題,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那麼為什麼會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呢?我想應該是主導全球化的美國總統多次在公開場合批評全球化,鼓吹全球化已經不起作用云云,造成國際輿論界陷入混亂。作為這種論調的佐證是英國脫歐。歐盟的成立實際是全球化的一個試驗田,而英國脫歐給歐盟開了一個突破口,可能使全球化破堤。人們的疑問是全球化還能不能持續下去?
|
不過這個問題不應該這樣問,全球化不是能不能持續下去的問題,是必須持續下去,或者説沒有理由不持續下去。
首先要弄明白的一點是:什麼是全球化?我想簡單的説全球化就是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資源和資訊的共用。人類沒有理由終止全球化,重新進入群雄割據,各自為政的狀態。當然世界是多元的,不像湯瑪士・弗里德曼説的:世界是平的。世界永遠不可能是平的,世界具有多樣性。問題是人類需要創造更多的智慧,把多元化變為能量,而不是阻力,不是隔閡。
全球化要實現的是一個開放型的世界,任何閉關鎖國的做法都不利於實現全球化,無論是美國、歐盟、還有中國都一樣。從現實考慮世界回不到閉關鎖國的狀態了,哪怕有個別政治家有這樣或那樣的狂想,都不可能回去關上國門。人類在過去的30年裏,得益於全球化太多太多。
比如美國人,有一位年輕的美國經濟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檢驗一下自己的生活能不能脫離(decoupling)中國,於是他決定不買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看看自己的生活能持續多久?可是就在實驗開始的當晚,他的女朋友過生日,他去為女朋友買了蛋糕,那是美國製造的,可他跑遍了他住的那個城市的所有超市居然沒有找到一根美國製造的生日蠟燭,於是他的實驗宣佈當晚結束。這個小小的實驗説明美國人無論其喜歡還是討厭中國或中國人,但都離不開中國。
同樣對於中國人也一樣。改革開放以後,絕大部分中國人可以自由地到國外旅遊,去國外留學,閱讀國外的讀物,儘管上網時還有這樣那樣的限制,現實生活中有這樣那樣的事不盡如人意,但畢竟跟40年前相比,中國人在消費資訊方面那是一個天一個地,不能同日而語。雖然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上了年紀的人時常會表現出對改革開放前的生活的懷念,但那只是對自己記憶的追思,我不相信大部分中國人願意回到改革開放前的生活,當然有些人會對眼前社會的一些現實表示這樣那樣的不滿,拿40年前的中國社會當話題。
不可否認的一點,中國是世界上從全球化進程中得到好處最多的國家,不是之一。如果沒有全球化,中國經濟和中國人民的生活不可能達到今天這樣的水準。
眼下人類正面臨史無前例的重大疫情,面對疫情,全球的資訊共用不盡如人意,口罩和防護服等醫療物資的配置不甚合理,這自然很多人心存不滿。原因在於今天的全球化,第一失去了強有力的領導力,第二全球化的規則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西方一些國家,特別是美國對於世界衛生組織在疫情防禦方面的表現頗有微詞,認為這個組織的很多做法不透明不恰當。
我相信每一個成員國都有資格批評其加入的國際組織,每一個國家都可以質疑現有的國際規則。問題是如何加強對國際組織的監管和如何完善現有的國際規則,不應該去否定全球化本身。這是不同性質的兩個問題。
經歷了新冠病毒疫情,我認為人類更應該重新認識全球化的重要性,下大力氣加強和完善全球化的體制。今天的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大部分是二戰以後的産物,而冷戰結束以後,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不對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進行改革,那國際化就很難持續下去。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日經中文網觀點
![]() |
柯隆 |
柯隆 簡歷:
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富士通綜合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出生於中國南京。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研究專題:開發經濟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