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人民的名義」之後及共同善的構建
2017/06/07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迪:最近電視連續劇《人民的名義》獲中國視聽者廣泛支援,這在中國言論空間分裂的時代,具有深刻意味。今年後半,中共19大召開。目前,各地代表陸續選出,中國媒體漸次進入19大時間。今後,人們關注,誰以「人民的名義」繼續這場嚴峻的鬥爭?這個全球最大規模的黨,將以何種方式走向百年政黨時代,將怎樣帶領中國走入「中國夢」的時代?
![]() |
熱播劇《人民的名義》 |
今年恰值俄國革命100週年,這場人類歷史的宏大實驗,蘇東早已落幕。前蘇聯教訓,給予中國深刻印象。黨以「人民的名義」官僚化、貴族化,竊取大眾勞動果實,同時將有限資源用於全球霸權,這導致蘇聯解體。對此中共做了深入研究。對前蘇聯問題的反思,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埋頭發展經濟的重要動因。
|
|
此外,中共非常認真地研究了許多一黨長期執政的模型,如墨西哥革命制度黨、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日本自由民主黨,著重分析這些政黨長期執政的經驗或教訓。目前,中共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比較政黨學的知識,但對於一個執政長達68年的政黨來説,最重要的是,是否以及如何將這些知識轉變為執政實踐。
有一日本學者山田辰雄曾説,20世紀中國共産主義革命是一場「代行革命」,是中國知識精英,以工農名義進行了一場國家建設革命。的確,中共創立時借助了外力,極少數精英借用了工農的名義。但中國革命的成功,還在於當時中共深入中國底層社會,深刻理解中國問題所在。中共少數精英與大眾結合,正確把握各種歷史性機遇,完成了國民國家建設這一歷史任務。
今天,中共擁有8000萬黨員,但任何革命成功、政權的維繫,最重要的不在黨員人數眾多,而在於這場革命,是否存在一個高效的幹部隊伍,這個隊伍是否能夠堅決執行中央命令。如果人民群眾「看不到」黨,看不到黨員的忘我犧牲,那麼該黨就將失去支援根基。因此,中共須讓自己重新成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的黨,成為一個一直與群眾在一起的政黨,這應是19大的重要課題。
進入21世紀來,如何重建統治合法性問題,一直是中共黨建的核心。毛、鄧時代,中共統治合法性來自「革命」、「高速增長」,但在今天,中國社會出現嚴重分裂,僅以「高速增長」,黨已經無法凝聚全體民意。今天,中共正在領導一場「反腐倡廉」、恢復社會正義運動。這個運動,既關係中共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也將成為中共繼續贏得統治合法性的源泉。堅決、徹底推進這場運動,是中共19大以及此後的長期、艱巨的任務。
清末以來歷代中國政治精英,均認識到中國近代後國家的失敗,最為基本的原因在於社會共同體缺位。如何重構共同體,形成共同善,這是近代以後至今中國政治的重大課題。許多政黨及政治勢力,曾嘗試重建社會共同體,但均以失敗告終。而中共,以其廣泛、強勁的政治動員力,終獲國民建設成功。但是,這種成功,主要是以政治動員形式實施的。
改革之初,中共提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以凝聚民意。這條「規律」宣示,社會主義社會將「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與40年前比,今天中國的物質生産獲飛躍性增長,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但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空氣、水、食品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信、社會價值系統,均出現問題乃至嚴重危機。長期以來,中共在「國家建設」、「市場社會建設」方面傾力而為,獲得了巨大進步。但是,國家、市場,無法取代社會。
如前所述,中共往往以各種大眾運動或構築「壓力型體制」方式,來實現其政治目標。但是今天,中産階級興起,社會日益多元化,中共以自上而下的大眾動員,或以泛政治化方式實現其統治目標,將會日益困難。當今中國存在各種複雜的利益分化,這些利益都要在「政治場」上表達自己。今後如何凝聚大眾,形成共同體社會的共同善,對於中國的長治久安非常重要。
我們看到,其實中共十分重視社會建設。不過這個社會建設,是以社區形式呈現,仍具自上而下的官方色彩。這樣的社區或社會,自主治理能力較差,尚無法承擔社會轉型重任。在今後的中國政治中,國家目標、市場社會目標,必須來自共同體,並與共同體意志密切結合,才能實現其設計意圖。但是,這種市民共同體的構築,現在僅是開始。如何把分散的個體,凝聚成為一個「市民共同體」?如何形成共同體道德,實現共同體成員彼此互信,彼此合作?如何把每個人的意志凝聚成為共同善?這些問題,都是當下以及今後中國政治的重大課題。
與西方議會政黨不同,中共作為非西方政黨,肩負著組織社會,實現社會現代化的功能。回顧世界長期執政的非西方政黨發展經驗,可以發現這些政黨,均是植根於社會共同體,成為共同體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本世紀初,中共提出「三個代表理論」,大批企業家入黨。但是,黨的「代表性」,必須建立在社會共同體意志基礎之上。黨應深刻理解日益變化了社會,深深札根於中國共同體社會。黨在以「人民的名義」行使權力之前,必須充分汲取共同體的意志。
中國是一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國情複雜的大國,未來的中共,「頂層設計」固然重要,但只有深入中國最基層,中共才能深刻理解中國社會共同體的普遍意志,才能發揮組織社會的功能。今後在很長一個歷史時期,在國家、市場以及社會之間,仍需要一種調節、指導力量。19大,應成為中共重返中國社會最基層,深入社會共同體的一個重要契機。今後,作為社會共同體一員,中共組織不能迴避以下幾項任務:(1)真正深入紮根基層社會,成為共同體不可分割的部分。(2)認真聽取、對待各種利益訴求。(3)吸納共同體中最積極、活躍的成員,構成基層組織中堅。(4)在基層教育民眾、啟發民眾、組織民眾,成為建構共同體的核心。
![]() |
劉迪 |
今天中國處於大變革的時代,眾多新階層、諸多新思潮興起,中共只有敏感發現社會變化,在共同體社會中,謙虛聽取廣大民眾呼聲,回應這些利益訴求,如此,黨才能凝聚共同體意志,才能繼續獲得統治的合法性。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劉 迪 簡歷
日本杏林大學綜合政策學部及研究所國際協力研究科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碩士課程畢業、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博士學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