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劉迪觀察 > 鄧小平身後的政治課題

鄧小平身後的政治課題

2017/03/02

PRINT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迪:今年2月19日是鄧小平逝世20週年。記得1991年甫到東京,我曾與一慶應大學教授做過一番長談。當時,國際社會對鄧的評價有波動,但這位教授卻高度評價鄧的功績。那時,還沒有“南巡講話”,人們更不知道此後中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加入世貿等,但那位教授卻預見,在鄧的路線下,中國將會一步步恢復世界大國地位。 

 

鄧小平1992年南巡(中國畫報社提供圖片)

 

 劉迪 的其他文章

 

   中國中産者子弟的日本


   “一帶一路”與中國外交範式轉換

   怎樣超越“文革”?

   中日關係的絕望與希望

 “亞洲化運動”的未來

   中日雙方,怎樣才能彼此感到親切?

   誰去北京閱兵?

   誰對中日關係破局負責?
 
   安倍不去俄國之後

   預測中國要先讀懂中國人

 

  鄧小平的超人之處,在於其無視“本本”,重視實踐的理性態度。這個特點,與他早年在歐洲社會的體驗,對美日發達國家的觀察以及對蘇聯模式的洞察均有關係。他從事實出發制定政策,從善如流,不僵化,這是鄧小平力量所在。

 

  在鄧小平路線下,今天中國呈現多元社會、經濟自由化、行政分權。在深厚的文化積澱,社會多樣性之上,中國導入外部世界的新知,極大刺激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慾望。這種慾望,成為中國發展的重大動力。

 

  以西方角度看,中國仍是威權體制國家。但我們知道,在當今時代,沒有任何一個政權,可以不聽取人民的意見而可以長期存在下去。中國政治觀察家發現,不論在鄧小平在世期間或其去世之後,中國共産黨及中國政府,一直不斷調適其統治方式。這是中國政治體制存在至今的重要原因。

 

  鄧小平的成功,在於他在中共高層政治家中的威望,以及他懂得如何利用大批熟悉中國中層、基層社會的官僚。中國的高速增長,主要依靠地方領導力量的發揮。在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實施了一種“行為聯邦制”。中央與地方,存在一定的行為模式,雖然不是契約,但卻形成一定之規。中央以GDP成長為標準,建立了一個幹部考核體制。在這個體制下,實行地方首長責任制。任何經濟、社會目標,都被作為政治任務,層層下放,一直到最底層。有人稱這套系統為“壓力型體制”。正是在鄧小平設計的這個體制下,中國創造了高速增長數十年的奇跡。

1972年10月鄧小平(右)訪問時與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左)與橋本龍太郎(中)(kyodo)

 

  但是,中國中央政府的GDP主義,讓地方官僚以為,只要完成經濟發展目標,自己在其任地做任何壞事,中央都不聞不問。中國高速增長的時代,也是地方官僚腐敗日益猖獗的時代。一時間中國輿論盛傳“改革與革命賽跑”,形勢十分險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56
具有一般參考性
 
10
不具有參考價值
 
16
投票總數: 182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併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併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