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形狀(17)鸕鶿捕魚之夜
2014/07/23
![]() |
鸕鶿因為有這樣特殊的覓食習性,故從古代開始,就被人類訓練成捕魚的方式之一。據説在一千多年前,這種人類和動物合作的古老捕魚術,就流傳在中國和日本。目前這兩個地方都還保有著這項傳統,只不過已經變成觀光表演。在日本除了岐阜縣是最知名的鸕鶿捕魚勝地以外,還有這一次我所拜訪的愛知縣犬山市的木曾川。
犬山市的鸕鶿捕魚只在每年的六月到十月進行表演。最佳的出船梯次,大約是在傍晚六、七點左右,可以欣賞到木曾川沿途的昏暮美景,也能看見夜裏捕魚時的特殊景致。遊客的我們集中搭乘在一條小船上,沿著木曾川遊走,夜幕漸漸低垂之際,途中,載著幾位漁師的另外一艘小船,便在川上與我們相會。
漁師用一串稻草繩,繫著一大群遊在川裏的鸕鶿,當牠們潛入水中捕到魚時,就會跳出水面。這時候,漁師會立刻將牠們拉上船,打開牠們的嘴巴,倒出寄存在喉嚨囊袋裏的小魚。到手的食物全被人類拿走了,久而久之鸕鶿或許會發怒。所以早已熟知鸕鶿習性的漁師,偶爾便會回饋獎勵幾隻魚,讓牠們好好品嚐。
因為是在漆黑的川上,捕魚船為了照明,架起高聳的火把。在觀賞船上跟著捕魚船平行前進,看著赤紅燦爛的火,在黑暗中隨風改變舞姿,簡直像是夢幻且美麗的大藝術家。而落下的光,把手腳明快的漁師拓印出閃爍的邊緣,也照亮起每一隻聰明伶俐的鸕鶿背脊。但鸕鶿是不需要光的,牠們全憑直覺捕魚,遊在船頭前,驕傲地成了光與舟的領航者。
在人人都目不轉睛地盯著鸕鶿表演的時候,有一刻,我一反常態地閉起眼來。閉起眼,方才火光中的捕魚畫面卻仍在腦海裏繼續上演。
夜風中,我聽著激起的水花聲,混著鸕鶿的鳴叫以及漁師的吶喊,那種人類、動物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令我不禁暗暗祈禱起來。從此以後,這個地球可以永遠、永遠存在於這個宇宙中,沒有戰爭,少有天災,就這麼平和靜好的運轉下去。
![]() |
台北人,現居東京。在臺取得文學碩士後,08年來日。早稻田大學別科、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現于東京任職傳媒業。大學時以長篇小説踏入文壇,迄今出版著作24部以上。近作為散文《夢中見》,遊記《一日遠方》,小説《戀愛成就》。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