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176)日本江戶時代曾是究極的「樂活」!
2017/09/11
日經中文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只要去北京,肯定想去的餐廳越來越多,其中,只有涮羊肉的餐館是不可或缺的。回國以來,多次嘗試「日本的涮羊肉」,結果每次都感到失望。涮羊肉只有北京最好吃。
在北京,涮羊肉的老字號很多,其中,每次都想去的是,景山公園附近的知名餐館。這家店歷史悠久,據説雍正皇帝在還是皇子時,曾偷偷溜出王府來店裏吃涮羊肉。説到雍正帝的時代,在日本是江戶時代。在相當於江戶時代的清代,中國就已經出現了涮羊肉名店,而且皇子們曾在這裡就餐,令人感覺很了不起。
![]() |
為拍攝電影而重建的江戶時代的東京老城區 (東京都調布市,2001年) |
清代的中國就存在肉類佳肴,那麼,日本江戶時代的飲食是什麼情況呢?
以前,曾介紹過江戶時代的後宮「大奧」中的貴人們都吃什麼東西。似乎每天早、午、晚都吃比現在的宴請料理還豪華的「日本料理」,這是理所當然的,他們都是富裕階層。但老百姓吃的東西就完全不同了。
在江戶時代,日本由於閉關鎖國等原因,海外的文化幾乎沒有傳入。由於佛教的影響,肉類被禁止食用。蛋白質通過魚和豆類攝取。據説,當時的暢銷書中有一本名為《豆腐百珍》的書籍,介紹了100種豆腐的烹調方法。
如果是下級武士,收入也和普通老百姓相差無幾。因此飲食也很貧乏,以蔬菜和鹹菜為主,似乎每個月只能吃幾次魚。據保留到現在的文獻顯示,如果是下級武士,魚端上餐桌,基本是「1日、15日、28日這3天」。此外,很多武士在寬闊的宅地內建了自家菜園,栽培蔬菜,以供每天食用。
魚、豆腐、自家菜園……。似乎令人感到飲食很寒酸,但從生在飽食時代的現代人來看,卻是終極的健康生活。
近年來在日本,江戶時代的生活文化再次受到關注,並受到追捧。其理由是,江戶時代的生活中存在現代已經喪失的豐富的精神文化和健康的日常生活。縱觀江戶時代的生活,就是如今流行的LOHAS(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健康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簡稱樂活)。越是了解江戶時代的生活,越會注意到現代人追求的「樂活」。
下面從衣、食、住三個方面介紹江戶時代的生活。
首先是「衣」。江戶時代的人們穿的全都是以織布機等製作的手工衣物。由於無法大量生産,當然都很昂貴。如果是高級武士和富裕的商家,或許會定做新衣服,但普通百姓卻不能這樣。都是穿舊衣服。
![]() |
為拍攝電影而重建的江戶時代的東京老城區(東京都調布市,2001年) |
老百姓似乎都非常珍惜地穿著在舊衣服店舖買的舊衣服。破了就加塊布縫補上,在無法繼續穿之後,當做嬰兒的尿布或抹布,利用到最後的最後。衣服基本上都是回收利用。
飲食此前已經介紹過,接下來介紹「住」。江戶的老百姓一般都是「大雜院生活」。即使是如今,日本人的住宅仍被諷刺為「兔子窩」(我的房間比兔子窩還狹小,身體總是碰到某些東西),而江戶時代的大雜院更加狹小。尤其是窮人居住的後街的大雜院,一般來説是被稱為「九尺二間」(寬約2.7米×進深約3.6米)的又狹小又簡陋的房屋。據説只有約十平方米。不但沒有浴室,洗手間也是共用的。相鄰的房間之間只有很薄的木板建造的牆壁。這樣的屋子夏季炎熱,冬季寒冷,但人們千方百計盡可能追求舒適性。
尤其是夏天。日本的夏天濕度很高,很多人認為比冬天更難熬。江戶時代的人們在夏天會打開房門和窗戶,使通風更加流暢,並在地面灑上水。在地上灑水,會讓炎熱的地面降溫,可以通過蒸發吸熱來抑制氣溫的上升,因此是在物理上降低氣溫的有效手段。為了防止進來的蚊子,會吊起蚊帳。此外,還焚燒橡樹、杉樹和艾蒿等的綠葉來驅蚊。
雖然與現代的生活明顯不同,但大雜院中更有「人情味」。存在遇到困難時相互幫助這種基本精神,而且房租低廉,換算為現代的價錢,據説還不到1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00元)。
最應作為參考的或許是,江戶時代的回收利用情況。江戶時代被稱為究極「樂活」的原因之一是,江戶時代屬於回收利用社會這一點。物質因短缺而顯得寶貴,長期珍惜地使用一件物品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 |
描繪拾糞人的畫作(深川江戶博物館) |
在江戶時代的城市裏,有人沿街叫賣生活必需品。像中國的賣醬油那樣,賣納豆、賣豆腐、賣蜆貝、賣鹹菜、賣蔬菜、賣魚等,日常飲食生活不可或缺的食品全都有人沿街叫賣。
除了食品之外,還有出租書籍的、賣雜貨的、賣炭的、賣油的等,確實非常熱鬧。摻雜在這些商人之中,修理工匠們也曾走街串巷。這是專門促進回收利用的修理工。被稱為竹皮屐的日常穿著的草履的修理匠、燈籠的裱糊匠、磨剪刀匠……。
補鍋匠指的是從事鍋和釜修理的人。如果鍋釜出現漏洞,就堵上之後再使用。補鍋匠受到委託後,在當場加熱進行修理。陶瓷器燒接匠指的是修繕破損的陶磁器的工匠。即使食具被打破,江戶的人們也不會馬上扔掉,而是修理好之後繼續使用。有説法認為,陶瓷器燒接的水準非常高,甚至對銷售新品的陶瓷器店的生意造成了影響。箍桶匠指的是修理桶和樽的金屬箍的人。「箍」指的是為防止桶等四分五裂而將桶箍住的金屬。
資源性垃圾的回收利用在現代屬於常識,但垃圾的回收利用在江戶時代也每天都在進行。當時有「收廢紙」這種生意,不僅是廢紙,還收購衣服、金屬和舊工具等。廢紙將作為再生紙和燃料得到回收利用。
「收舊傘匠」指的是收購舊傘的工匠。將重削傘骨,更換油紙,使之變得如同新傘。令人吃驚的是「買蠟油匠」。這是大量收購使用後的蠟燭的蠟油、然後重新製成蠟燭的工匠。
江戶時代存在雖然粗糙但健康的衣食住、以及有利於環保的回收利用。令人不由得感到,過去人們的生活為我們指明瞭現代人應前進的方向。
![]() |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 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