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218)日本「辣妹媽媽」的省錢創意食譜
2018/07/2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東京的澀谷和原宿是年輕人的聖地。這裡不僅是了解日本年輕人文化和流行的最前沿,也是全世界年輕人的聚集地之一。在這一年輕人的街區,近幾年來出現了一批令人感覺不可思議的身影。
化粧無可挑剔,假睫毛和美甲也盡善盡美,身上的裝束更是走在時尚的最前沿,留著如洋娃娃一般棕色或金色的大波浪捲髮……這無疑是常常出現在日本少女雜誌封面的「辣妹」形象,但不同的是,她們或推著嬰兒車、或用嬰兒背帶將小寶寶抱在胸前、還有的手上牽著會走路的孩子。
![]() |
她們就是在日本被稱為「辣妹媽媽」或「年輕媽媽」的一個新群體,這些身影在以往可以説是很少見的。
話説回來,日本是一個具有「賢妻良母文化」的國度。
在日本,女性一旦成為母親,服裝和化粧方面自不必説,甚至行為舉止也被認為要儘量低調。在言談用詞方面,一些年輕人的粗俗説法也是不能輕易使用的。生活上要考慮的重心也變成孩子第一、丈夫第二,而自身想做的事情等全部要排在後面。
而且不管是否參加工作,都是家庭比自己更重要。這就是日本的媽媽。
在這種情況下,辣妹媽媽卻並未拋棄花哨的裝束,而是以和獨身時代沒什麼區別的樣子在澀谷和原宿等時尚的街頭昂首闊步。她們甚至成為了一些保守的日本人的批評對象。這些人如是説:
— 放棄家務和育兒,重視自己的享受。這是母親不應該有的行為。
— 有這些錢化粧,難道不應該為孩子攢點錢嗎?
— 化粧品對孩子的肌膚有害!
面對辣妹媽媽,與擁護派相比,批評派或許更加人多勢眾。
但是,日本的這些辣妹媽媽是否真的是不管家務和育兒、只顧自己的人呢?
我覺得未必如此。
本欄目在之前曾介紹過,她們在15歲到24歲左右生下小孩,然後負責照顧孩子。在女性不斷獲得高學歷的背景下,她們卻在高中畢業不久、幾乎沒有工作經歷的情況下結婚,即使想就職也變得很困難。在日本,如果沒有工作,就無法將孩子送進托兒所。由於丈夫們也很年輕,一家的收入並不高。因此,她們的情況是雖然有充裕的時間,但在金錢方面卻並不寬裕。
她們要在收入較少的情況下精心打扮自己,又要同時照顧孩子。由於外表打扮花哨搶眼,隨意往往會遭受沒有理由的偏見。但另一方面,她們卻具有保守的成年人們無法想像的「創造力和創意」。
最近在日本受到關注的是,辣妹媽媽們為了節約而選擇的「親手下廚」。冷凍食品和超市的副食等太昂貴,她們一般不會購買。由於有充裕的時間,她們會耐心地使用醬油、大醬和醋等基礎調味料進行烹調。
對她們進行過採訪的一位記者表示,「如果普通家庭的飲食需要的費用平均每月為6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570元)的話,那麼辣妹媽媽們則只需一半,僅為3萬日元左右。她們努力降低家庭的飯菜成本,而且樂在其中。她們也很重視孩子,所以會親手製作衣服等,房間的裝飾也會選擇在百日元店買剪好的鮮花等,愉快地想盡各種辦法」。
在受辣妹媽媽們歡迎的雜誌上,熱門欄目的三大支柱是時裝、化粧和料理,其中,料理備受歡迎。
不使用廉價食材、使之看起來豪華的「創意菜餚」也受到歡迎,還不斷有「我家餐桌的飯菜」被上傳到專門網站。
辣妹媽媽們的創意菜餚令人賞心悅目。比如:
*魚竹輪裹上海苔再塗上醬汁烤製而成的「山寨烤鰻魚串」
*餅乾餅做成手指形狀的「噁心萌餅乾」
*撒上淡藍色的拌飯料做成的「淡藍色的米飯」
*用日式湯汁調味的糯米白玉丸子、加上抹茶冰淇淋組合而成的「日式湯汁風白玉丸子和抹茶聖代」
等等,都是不用花太多錢、且可以讓每個家人喜歡上的菜餚。
她們在生活費上沒有太多剩餘。但是,不管多麼拮据,也拒絕「悲慘」的生活。希望在享受少女時代的靚麗的同時度過節約的日子——她們因此想出各種積極的節約技巧。
「在跳蚤市場購買童裝並縫上絲帶,只需500日元左右就能讓衣服變得可愛」
「在菜餚中加入豆芽和豆腐,可以在少花錢的情況下增加菜的份量」
「利用甩賣的蘋果和餃子皮(很便宜!),作出了蘋果派。味道很讚」
「盡力做了份感覺有趣的盒飯,然後帶去地區的‘兒童館’等處。那裏有冷暖氣,還有媽媽友,可以一起閒聊」
另外,在網際網路上,有很多辣妹媽媽的節約食譜。比如:
「BBQ牛排味豆腐」(據説‘甜醋’是製作的關鍵)
「健康♪日式棒棒雞」
「奶油炒豆芽」(☆加點玉米粒後色彩更棒☆)
等等。名字也取的很可愛。
最後想給大家介紹一下被譽為「超凡·辣妹媽媽」的日本模特木口千佳某一天晚餐的功能表。這還曾被日本辣妹媽媽雜誌所介紹。
「蕃茄和鮪魚肉的意麵 雞蛋配香脆培根 嫩葉蔬菜沙拉配加起司可樂餅 洋蔥湯 水果優格」
據説,燉洋蔥湯的洋蔥要翻炒1個小時達到焦糖色才行。還有,盛色拉的器具用的是市售果凍的空容器。以木口為例,「家3個人每月的伙食費控制在2萬日元(約1190元)以內」。可見,辣妹媽媽料理是不花太多錢、以創意靈感決勝負的世界。
![]() |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