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眼(245)環保的代價
2018/11/29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有網民在我的臉書留言説:「日本是一個很環保的地方。」
我真的咭一聲笑了出來。在便利店買咖啡的時候,你會用他們提供的杯子嗎?在星巴克買的時候呢?你會用他們可愛的塑膠杯子嗎?還有在東京最近很流行的珍珠奶茶呢?那些杯子設計都很可愛啊。你會自攜杯子去買飲料嗎?
日本人很少會這樣做。店家提供了,就不會説「我有自己的杯子,可以把東西放進去嗎」。
最近,有報道指日本的超級市場或便利店可能不再提供「免費」膠袋。
![]() |
電視臺記者訪問坊眾之時,選播的回應,大都是很直接的説很抗拒「沒有塑膠袋」這安排。年輕一點的太太回應説:「這是日常生活的事,沒有了就很麻煩」。有上年紀的婆婆説:「很困擾呢,每天都要用的東西。為什麼要這樣做?」
在亞洲各國,自備購物袋好像是一件很理所當然的文明事。不做的你,反而是在道德低地的住民。在香港,也有不少人自覺環保。就算自己沒有自備購物袋,他們走出店家的時候,即使自己看起來會像一個慌忙的賊人,把東西環抱在自己身上,都不會花那五角。也有一些人,會覺得在店家喝冷飲的時候,服務員把一支飲管插進去,就會大發雷霆,覺得自己沒有「走塑」(少用塑膠製品的運動之代號),就好像那一天沒有好好活一樣。
在日本生活的幾年,我真心認為,日本不是一個很環保的地方。日本朋友的禮物會提供很華麗的包裝。一支清酒可以包裝幾重包裝紙,防震用的泡泡紙,紙袋。在東京購物,欣賞包裝紙也是一種「享受」。只是,回到飯店,把東西拆開再放到行李箱之時,就會發現那些包裝雖然很可愛,但堆在垃圾箱之上,也會令人覺得有些諳然。更不要説,到外面吃飯,即使是堂食,食堂都會提供即棄的食具,包括木筷子。便利店提供的熱食,都會使用膠盒子及即棄食具,一切一切,都很不乎合現代社會對「環保從小處做起」這種風潮。
日本人這種不太環保的生活習慣,也順道定義了都市風景。在北歐、南韓、台灣旅行,你都不難發現大家都會帶一個小袋子。小袋子之內,又會有幾個購物的布袋。麻的、棉的、人造纖維的,各種各樣。大家買東西,都很習慣把東西放到袋子之中。但在日本,我總會看到都市中的男男女女,都會慣用一些很可愛的小包包,他們不會像我天天袋著幾公斤的東西跑走跑去,大家都好像很習慣輕裝上路,而且覺得輕裝才是有型。最好可以把一天要用的東西:錢包、電話、行動電源都放到外衣的內袋,空出雙手來,才叫有型好看。
回到香港,都嘗試過「環保」一點的生活。這三件、我有自己的水瓶(一個750公升的容器)。上健身房之前為了不喝太化學的pre-workout,我都會去咖啡店點咖啡,所以有時候我需要帶一個咖啡用的保溫杯子,之後還有運動後喝的蛋白飲料,也需要用另一個杯子去盛載。於是,一天走來,我就袋著三個不同狀態的容器。連同我去做運動的衣服,平日工作要用的電腦,開會時候要用的資料,為了減重我自備午餐,正餐連小吃有兩個食物盒……
我的行囊,每天都有15公斤重。
在這樣下去,我的脊醫的朋友説,你還是減輕一點負擔吧?
還不要説,回到家,我拖著疲憊的身軀,一個人在廚房洗洗洗洗所有的容器,日復日,天天如是。
為了環保,我每天都在付出一點一點的代價。
哈哈哈,這些時候,我想起那個被訪的日本婆婆了:「天天要用的東西(塑膠袋),為什麼要收費?這樣很困擾啊!」
![]() |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