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邦富的日本管窺(235)自動爬梯運貨機給機器人帶來的啟示

2019/02/01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莫邦富:春節前夕,因參加企業年會,時隔幾年重訪了南通。蒙有關企業的好意,抽空爬了一次久違了的狼山。

 

     狼山不高,海拔才100多米,可是因為地處臨海平原,所以顯高不少,甚至被誇大地描述為「峻拔挺秀」。加之從海邊算起,是長江邊上的第一座山峰,於是又被人們譽為「江海第一山」。當然,這種白髮三千丈式的文學色彩濃厚的描述內容不能全部當真,只供遊客參考而已。

 

     在爬山路上我遇到了一群50~60歲的男性用扁擔挑著麵條等食材,給山頂的廟宇和餐飲店送去。在山腰處的小賣店門口,我看到他們在休息,便走上去和他們聊了一會兒天,得知他們要挑幾十公斤的食材上山,每次每人可以拿到30元人民幣(約合480日元)。

       挑山工向山上搬運食品等貨物(安徽省·黃山)

    

      這些鏡頭在黃山等遊客雲集的景區其實並不鮮見,我也不是第一次見到。但這次卻使我有了新的感受。這幾年中國國內對機器人很感興趣,國家也大力扶持,許多企業蜂擁而上,都開始研發機器人。這種千軍萬馬式的投資的結果造成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科技含金量也都不高。


 

     日本京都有家叫作SQUSE的機器人公司,該公司的清水三希夫董事長曾對我説:「其實研發機器人首先要從省力化這個角度做起,而不能一味地追求什麼高大上。」

 

     我覺得此言極是。拿挑扁擔運貨上山這一工作來説,日本已經很好地解決了自動化和省力化的課題。在JR鐵路公司乘坐電車時,我曾多次看到40多歲的女性或50來歲的男性扶著自動爬梯運貨機上樓。裝滿書刊報紙和食品飲料的運貨機會用履帶自動咬住樓梯,慢慢地爬到上面的樓層。

 

     這樣的自動爬梯運貨機完全可以用來登山運貨,既能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又可以減輕重體力勞動的強度,顯然能獲得一箭雙鵰的效果。這類機器在日本投入已久,技術成熟,可以採用引進技術的方法在中國製造生産,再逐漸經過改進和完善,最終形成中國自己特色的産品。

 

     有一個盛産白米地區的縣長托朋友來問我:「我們盛産白米,想研發出更好地使用白米的産品,你有什麼可推薦的?」清水董事長曾對我建議過:「可以在機場、車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安放一個小小的門市,專售機器人當場捏成的各種飯糰。」

 

     我想,如果能夠讓機器人廠家和農家經常坐在一起,共同探討農村生活中碰到的各種問題,那麼他們一定會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並提出理想的解決方案,使得雙方都能取得很大的收穫。

 

     研發機器人不是也不該是終極目標,機器人再怎麼能幹,也只是在人的指令下去完成任務的。而人需要面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機器人則是根據其主人的意志去解決各種特定需求或難題的。我們本末不能顛倒啊!

 

    

  莫邦富 簡歷

     上海出生。曾下鄉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畢業後,曾在該校任教。1985年留學日本,在日本讀完碩士、博士課程。現在是旅居日本的華人作家、評論家。

 

     本文代表個人點,不代表日本經濟(中文版:日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