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大的日本(254)吸引了眾多中國人的東京「顏真卿展」
2019/02/26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在東京上野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平成館)舉行的特別展「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於2月24日結束,期間我也去參觀了。用一句話概括,我覺得是非常卓越的展覽會,能去看真是太好了。
![]() |
走進會場,令我驚訝的是中國觀眾之多。在我去參觀的日子,整體的一半左右是中國人。據報紙報道,截至2月8日,入場人數突破10萬人,可以想像中國觀眾人數也達到相當大的規模。
我自己最初是通過中國朋友的社交網路(SNS)得知這個展覽。朋友説「想去日本看」,我産生了興趣,之後得知日本的報紙和雜誌也刊登了相關報道和廣告。
不好意思的是,關於顏真卿我只聽説過名字,沒有太多了解。特別展的宣傳單上進行了如下的簡潔介紹:
![]() |
「在中國歷史上,東晉時代(317年~420年)和唐代(618年~907年)是書法的巔峰時期。繼書聖王羲之(303年~361年)活躍的東晉時代之後,唐代虞世南、歐陽詢和褚遂良等初唐三大家創造出楷書的典範。顏真卿(709年~785年)在繼承三大家傳統的同時,開創了被稱為‘顏體’的獨特筆法。顏真卿的書法在不同於王羲之和初唐三大書法家的審美意識之下孕育,對後世産生了極大的影響。本展將焦點放在把書法的普遍性美感變為法則的唐代,接近顏真卿這個人物及其書法的本質。此外,還將目光投向其給後世和日本帶來的影響,驗證唐代書法發揮的作用」。
我想著到底是什麼樣的展覽會呢,內心充滿期待。
在售票處排隊時,我發現周圍全都是中國人。
當時是工作日的下午3點左右,但可能因為是春節期間,總之周圍只能聽到中文。排在我前面的夫妻也是中國人,用英語購買了門票。進入會場之後也是一樣,雖然日本人和中國人都是小聲説話,但中文能更迅速地傳進耳朵。此外,日本人只能發出「太美了」等感想,但中國人則會説「這個字體……」、「這種運筆……」等,比日本人專業得多。在欣賞一件件書法的時間上,也是中國人長於日本人。
我去的那天觀眾較少,不需要等待,唯一比較擁擠、等待時間顯示為30分鐘的是此次展會的壓軸作品《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悼念英年戰死的堂兄之子的祭文草稿,是世界上僅存的幾件顏真卿真跡之一。由於要排長隊,我放棄了這篇作品,但以中國人為中心,非常多的人排隊並用心欣賞。
此外,雖然日本媒體沒有大張旗鼓地報道,但此次還展出了北宋時代的名畫《五馬圖卷》,很多中國人觀賞得很入迷。據稱這幅畫自乾隆朝以來成為清宮的收藏品,辛亥革命後末代皇帝溥儀將其賜給弟弟溥傑,之後流入日本。現在成為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收藏品。
原本是與中國大陸很有淵源的作品,但現在藏於台北和東京。或許正因為如此,大陸有很多人前來觀看。
![]() |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 《爆買之後他們將瞄準哪?》,《中國精英嚮往日本》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