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邦富的日本管窺(254)對高島屋撤離中國市場的深思

2019/06/28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莫邦富:6月25日,上海高島屋百貨公司貼出一紙終止營業的通知,説:「上海高島屋將於2019年8月25日終止營業。」

 

上海高島屋開業第一天(2012年12月19日)

      消息傳來,令人奇怪的是大家都沒有覺得驚訝,上海的商業地産界人士的感概是「終於關店了」、「可惜,但關店是遲早的事」…。包括筆者在內,抱有如此想法的人比比皆是。

 

      這裡面固然有實體店經營維艱的現實理由,比如,在上海高島屋發佈終止營業通知的2天前即6月23日,蘇寧就宣佈以48億元的價格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權的重大消息。而此前樂天瑪特,瑪莎百貨、易買得、特易購等外資零售企業也已紛紛退出了中國市場。由此看來,在中國市場折戟敗走的並非只有高島屋一家。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零售業的競爭不但非常激烈,而且還充滿了變化和不確定性。

 

      但為什麼對於高島屋的撤離,中國的商界人士沒有表示驚訝只是覺得無奈呢?這是因為很早之前許多人就預料到會出現這樣一個無奈的結果。

 

      比如,有了解當年高島屋來上海開店時情景的人士在自媒體上指出:「(當時)恰逢上海在東京舉辦投資説明會,吸引日企對滬投資。時任市外經貿委外資處處長在招商會現場接待了高島屋出席投資説明會的人員,表示上海市將全力配合他們在上海的選址、市場調查等前期籌備工作。」

 

      該項目不久之後就交由外國投資促進中心負責跟蹤配合。中方向高島屋派來的考察人員首先推薦黃浦區、盧灣區的黃金地段,其次作為備選還提到了虹口區。但具體負責接洽的有關人員後來慨嘆:「遺憾的是高島屋並沒作出合理選擇。」

 

      對於高島屋選擇日本人居住者比較集中的古北這個決定,有人尖刻地諷刺:「在那麼一個孤孤單單的地方,興建一家百貨店(周邊無任何其他類似商業設施,無任何集群效應),讓人們專門為去高島屋而去高島屋? 也太高估了自己店舖的品牌效應了吧。」

 

      加上運氣不好,正好碰上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問題,中日關係跌落低谷,使得高島屋開門不順,業績一直沒有出現令人滿意的變化。

 

 


     高島屋在古北開店半年後的2013年4月17日,專攻市場研究的日本法政大學小川孔輔教授在他個人的部落格上寫下了對上海高島屋的考察感受:「投下40億日元,大張旗鼓地開始營業的高島屋中國1號店居然是這樣地悲慘---從1樓到5樓,顧客人數只有12人,而為這12人服務的售貨員卻有大約200人。我看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景色。」

 

      為此,小川教授認為:「做出(這個)決策的高島屋的負責人和現在的經營隊伍的有關人員看來是對公司犯下了歷史性的錯誤。」


      小川教授還開出了解決問題的處方簽:「應該從這裡立即撤退或者徹徹底底地更換入住客商、商品定位,沒有任何猶豫的餘地。」

 

      由此可見,對於高島屋在上海可能遭遇的失敗,有識之士早已有著清晰的認識並發出了明確無誤的預報。

 

      熟悉日企在中國零售行業內情的商界人士在社交媒體上毫不客氣地指出:「選錯地點,選錯人才,選錯商品,零售的三大要素。不敗也難!」

 

      筆者長年來一直喜愛高島屋這一品牌,愛屋及烏,也就很自然地喜歡上了印有玫瑰花樣的高島屋的包裝紙和手提紙袋。從1952年就開始使用的這個玫瑰圖案已經成了二戰之後新高島屋的象徵。

 

      正因為長久關注著高島屋,所以,早在6年前就在日本主要財經媒體上發文,對上海高島屋的經營狀況表示強烈的擔心。如今見高島屋苦苦掙扎7年之後依舊撤離上海乃至中國市場,不禁有種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

 

莫邦富 簡歷

     上海出生。曾下鄉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畢業後,曾在該校任教。1985年留學日本,在日本讀完碩士、博士課程。現在是旅居日本的華人作家、評論家。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