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眼(298)令你令你令你令你有一個令和?

2020/01/02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清水寺選了年度漢字,是「令」字。 「令和」的令字。原來,2020年,是令和二年了。

 

      好像,令和元年,就這樣完了。祝大家新年快樂,心想事成,身體健康。

 

      令和新開始的時候,是不是真的所有人都會有新的想像?抑或是,我們都知道,有些事情,只是改了個名字,一切都不會有改變?

 

      還記得香港回歸的時候,很多成人都跟我們這些在唸書的人説,我們都只是換個年號。只是過了 1997年這個大家都好像很在乎的年份,之後的日子,理應是一樣的。大概是,跟以前一樣。所以,電臺都找來一些大家熟悉的聲音,每天晚上我們都聽到歌舞昇平的故事,大概是去那兒飲飲食食,什麼地方有什麼好玩的東西云云。娛樂無窮的日子, 大家都好像過得很不錯。換個年份,大家都照樣要生活。過得好的照樣過得好,過得不好的照舊都是老樣子挨日子,沒什麼大不了。

 

      反而,在娛樂版上,卻有時會看到很多藝人會覺得自己因為「運勢」不好,所以就會找師傅改一些名字,而當記者要提及他們的時候,都會加一些括弧給他們,如今年很多人談論的藝人梁競徽(前名梁烈唯),又或是我已忘了她改過幾多個名字的陳淑蘭,甚至是在塔羅牌界都有人認知的姚安娜,是不是都曾經叫過姚琇齡?曾有一段時間,她好像還改了一個配合塔羅牌的名字,叫菲利斯莉莉娜之類的。總之,改一個名字,就好像要換一個新生。以前的事情,舊名字的時候説的話做的事,大家好像,忘記忘記就好。

 

      在日本文化中,有些人會認為自己是需要「從形式進入」的人。什麼意思?如果你有一天,發現自己需要訓練一下身體,想開始一些運動,你就會先去花一點錢,買點工具入門:你想跑步嗎?就由一套從頭到腳的跑步裝束開始。想學高爾夫嗎?就是一整套的工具。總之,先從購物入手。反正,購物在這個資本主義社會是最令人覺得愜意簡單的。你只需要有信用卡,你就可以買到一點工具。到你看到你周圍都是那些東西的時候,你就會好好的去學會這件事。形式,好像很難以令人信服,但好像有了形式切入,一切都會追上來。就好像是,有些上班族的朋友跟我説,他們平日都是穿西裝。西裝,就好像是他們的戰鬥服。如果有一天,他們不用再上班,要來香港找我玩,而要穿便服,才赫然發現,原來他們沒有太多的私服。一直在穿西裝的他,發現他自己,一直被形式吞沒,已忘記了本來那個自己是怎麼樣的。

 

      2019年好像發生很多事。在日本,大家好像在五月忽地多過了一次新年,大家對「快樂地換年號」這件事有點不習慣,他們更不習慣一連要放十天的假期。只是,日本人比較習慣的,是即使是假期,他們都會上班,我的學生都因為他們任職國際性的公司,他們都要在家中檢查電郵,看其他國家的分公司有沒有對他們提出的要求/通知作回覆。所以,他們都要繼續上班。在形式轉變中,我們都只是看到核心價值的不變:是你的東西,始終你需要自己做完。


      2019年,在香港,就是有很多人覺得既往的「正常」很不正常,有些人認為需要改變,提出了訴求。而那種改變,本來是很和平理性的。但後來有些人認為,那些改變,不需要也不必要,解決問題不是他們的方向,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才是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這個方法是不是很合理,很有效?我看過一個自稱支援民主自由的家長,都會對我説他們不會給孩子選擇吃什麼。他們吃什麼,孩子就要吃什麼。因為這樣子,很方便管理。對,極權是很有效,也很方便管理的。香港人爭取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是繼續既有的所謂「正常生活」,還是有時候他們都希望自己手上,可以有一點的……選擇餘地?

 

變了一個年號,日本人都在談抱負。這半年,我才赫然發現,有權談抱負的人,首先有一點自身自主的自由。若然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了,還有什麼抱負可言,還有什麼未來可以談?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