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邦富的日本管窺(287)日資企業捐贈後為什麼常常不吱聲?
2020/02/28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莫邦富:新冠肺炎肆虐中國時,海外華僑華人以及日本不少地方政府、機構、團體都紛紛向中國伸出支援之手,捐助口罩、額溫計、防護衣等醫護物資。這時,我在網上看到有人質疑為什麼很少看到日本企業參與這些捐助活動?
![]() |
上海市海外聯誼會中日分會送至武漢的捐贈物資 |
這使我想起了一樁往事。當時我剛擔任歐姆龍的企業品牌方面的顧問工作,中國又恰恰剛發生了一場規模很大的災害。於是,在公司開會談到怎樣樹立企業品牌形象時,我很自然地提出建議説:「在當地民眾最需要幫助時,我們作為在中國投資的日資企業應該為民眾提供我們力所能及的幫助,這也有助於企業的品牌形象。」
那天開會前,我認真作了功課,細察了中國媒體的報道,沒有看到任何提及該公司捐助中國物資的新聞消息,所以很有自信地在會議上提出了我的這個建議。包括歐姆龍集團的董事長、社長等一大群高管在內的與會者都説我的建議很有針對性,今後需要更加加強這方面的意識。可是,後來我才知道歐姆龍在災害發生後立即捐助了體溫計等在內的一大批醫護物資,折成現金的話,是一筆不小的金額。
作了捐助卻不聲張,這其實是大多數日本企業常取的態度。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美德,而作了捐助後到處宣傳則被會受到恥笑,會被人視為輕佻。
有了這次經歷後,此後,我對我擔任顧問的日本企業就包括捐助活動在內的企業品牌宣傳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三原則建議」。那就是:「さりげなく、嫌味なく、かと言って効果的(看似順手而為、絕不矯揉造作,但要富有成效)。」
所以,這次新冠肺炎期間,我看到網上看到有人質疑日資企業沒有積極參與捐助活動時,就估計到這個質疑有誤判之嫌,因為我相信許多日資企業肯定會積極參與這類捐助活動的,只不過他們多出於那個根深蒂固的「美德」意識,對外不聲張不宣傳而已。
果然,我悄悄地一調查,光在我身邊的小圈子裏就可看到許多日資企業積極參與了抗擊新冠肺炎的捐助活動。
比如,武田(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就向武漢捐贈了總額為人民幣200萬元的款項和醫療防護用品(現金和物資各100萬人民幣),而且為了確保捐助物資能夠迅速、可靠地送抵抗擊新冠肺炎第一線,他們還自己安排車輛直接送到武漢受捐助單位。武田(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是被譽為「亞洲最大製藥公司」的武田藥品工業株式會社在中國創立的旗艦企業。
以空調為消費者所熟知的大金(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也同樣如此,捐贈人民幣100萬元支援武漢地區抗擊新冠疫情,所捐贈的護目鏡等醫護物資也都直接送至武漢第一線。
日本國際醫療中心可以説是最早參與捐助的一個機構,得知中國國內嚴重缺少醫護物資後,捐贈人民幣10萬元以上的消毒藥水等,使用EMS方式緊急空運發往武漢及國內其他城市所急需的單位。
當疫情有所控制,不少地方開始考慮復工時,總公司為日本房地産仲介領域領軍企業的百特豪世房地産諮詢(上海)有限公司捐贈口罩 4萬個,通過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協捐贈一部分給上海市民政局之外,還給百特豪世在上海和廣州的公司的下屬客戶及兩地的日企、學校、醫院及有急需的工廠等捐贈了口罩。
上海富吉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是旅日新華僑回國創辦的企業,他們向湖北省、武漢市、黃岡市、鄂州市、宜都市及湖南省的多家醫院、河南、上海、山東、洛陽、長沙、廣州、溫州等省市捐贈口罩、自動取片機等價值高達近500萬元人民幣的醫療設備。
上海市海外聯誼會中日分會和為優衣庫公司等提供服務工作的上海盛業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從日本採購了額溫槍、醫用防護服、醫用手套、醫用口罩等近80萬元的醫護物資,通過上海市華僑事業發展基金會,捐贈給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第一線的上海華東醫院和中山醫院的志願者醫療隊。
為了幫助上海嘉興、崇明以及河南省的有關企業達到開工復産的要求,為日本青山洋服公司提供生産服務的上海服良時裝有限公司、以「優渥田家」為品牌的由旅日新華僑創辦的上海名鑰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MINTECH為品牌從事氫氣發生器的製造和銷售的株式會社明天科技等企業積極捐贈了大量口罩、消毒液等醫護物資。
日本社會在談到企業對社會的回饋及奉獻時,常常會提及「企業市民」這個詞。這個詞意為企業作為一個以營利為目的、由個人集聚而成的團體,其在社會中的存在等同市民個體的存在,獲得社會滿意是企業市民應該追求的目標。對於這一點,我相信在中國展開經濟活動的絕大多數日資企業都是深刻理解這一點的。
類似這次為抗擊新冠肺炎而展開的捐助活動其實就屬於企業市民的活動範疇之內,如上所報道的那樣,日資企業和華僑、華人的企業一樣都很積極地參與了捐助活動。之所以,他們的活動不為許多人所知,還是因為日本企業文化中追求「美德」的意識所致。
對於這一點,我不認為這是一個缺點,反而主張應該繼續保持這種對美德的追求和堅持。當然,如果在此基礎上也注意一下多年前我就提議過的有關捐助活動及企業品牌宣傳的「三原則建議」,那就更理想了。
![]() |
莫邦富 簡歷
上海出生。曾下鄉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畢業後,曾在該校任教。1985年留學日本,在日本讀完碩士、博士課程。現在是旅居日本的華人作家、評論家。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