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311)日本「公筷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2020/06/29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改變了社會的方方面面。經濟方面,企業的存在方式、工作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社會生活方面,除了家人或朋友之間保持社交距離之外,甚至連在外用餐、購物的方式等細微的生活習慣也被迫改變。

 

      日本的變化自不必説,就個人而言,我對中國掀起的「公筷公勺」行動感觸頗深。回想起來,雖然「非典」(重症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之後中國社會也曾提倡過「公筷公勺」,但好像在不知不覺中被人們忘卻。

 

      被再次提出的使用「公筷」倡議真的能在新冠疫情後的中國社會形成習慣嗎?

 

      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三成的人用筷子吃飯,約四成的人直接用手,其餘三成的人用刀叉和勺子。雖然日本和中國都是「使用筷子的國家」,但日本和中國使用筷子的方式卻存在不同。這背後沒有優劣之分,只是源於飲食歷史和生活習慣的差異。

 

      最大的差異在於日本有一種被稱為「屬人器」(個人用品專用)的習慣。

 個人專用筷子和筷子盒

 

      讓有過在日本家庭中與主人一同用餐經歷的外國人感到意外的是,每位家庭成員都有自己專用的飯碗、茶杯、筷子等日用食具,也就是各人的專用食具是固定的。爸爸、媽媽、哥哥、自己、妹妹都有自己的飯碗,吃飯用的絕大部分食具都是個人專用的。有客人來訪時,會拿出專門給客人用的食具。

 

      其中筷子絕對是個人專用的。爸爸的筷子又長又粗。媽媽的筷子比爸爸的短而且細。孩子的筷子為兒童尺寸。顏色和款式也都體現了各自的喜好,有的兒童筷上還印著人氣動漫的卡通形象,能夠增添孩子們吃飯的樂趣。因為筷子各有特色,即便是一家人,使用時也不會拿錯。

 

      就像這樣,每個人使用的固定食具被叫做「屬人器」。在日本,屬人器的歷史悠久,在發掘出土的古代繩文時期的一些陶器上就已經刻有個人的名字。

 

      到了中世紀,一種叫做「箱膳」的用餐方式在日本普及起來。

 

      所謂箱膳,就是將包括飯碗、木碗、小碟、筷子在內的一整套食具放在盒子裏,用餐時把盒子的蓋子翻過來當小飯桌使用。用完餐之後,在飯碗裏倒上茶或熱水,涮過筷子和飯碗內側後將水喝下,然後把食具收進盒子裏等待下次使用。

 

      據説正式受這種習慣的影響,現在的日本人吃飯時仍使用個人專用食具。

 

      家的飲食習慣也被帶入了職場。日本的辦公室裏常會準備咖啡和茶,在這裡使用的馬克杯或茶杯也是個人專屬。

 

      使用別人的杯子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以個人專用食具為基礎,日本屬於不折不扣的「公筷文化」。同為「使用筷子的國家」,這是日本和中國的最大區別。

 

 日本菜和公筷

      因為有個人專用的筷子、個人專用的飯碗和湯碗都是固定的,所以大盤菜餚肯定會配上公筷。而且日本人自幼就受到嚴格的教育。「不能用自己的筷子(從盤子裏)夾菜!」

 

      自幼受到這種教育的日本人到中國後,往往會大吃一驚。原因是他們在中國的餐桌上看到的情況和日本完全相反,中國的飲食文化習慣是用自己的筷子從餐桌的盤子裏夾菜。

 

      在中國,大家一起吃飯,據説代表著「我們的關係很親密」、「都是自己人」、「相互是朋友」。在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中,經常會看到女主人用自己的筷子把葷菜等餐桌上最好的菜夾到丈夫或孩子碗裏的情形,這經常讓外國人感到吃驚。

 

      這樣的場景不僅存在於家人之間。

 

      對待客人也一樣,主人用自己的筷子給客人夾菜,會一下子拉近雙方之間的距離。體現了主人的熱情和週到。

 

      這並非不能理解。有的日本人也不喜歡家人之間使用公筷。既然是一家人,使用公筷就是見外,這種想法和中國十分相似。

 

      另外,中國還存在媽媽把食物嚼碎之後再喂給寶寶吃的情況。唾液共用,也許是終極親情的表達。

 

      回想起來,日本過去曾掀起過一股「自帶筷子」的熱潮。人們隨身攜帶漂亮的筷子和筷套,在外用餐時拿出來使用。這樣就不需要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館裏的筷子。當時我在北京,因為筷子和筷套太漂亮,我曾經在回國時買來送給中國的朋友們。但是,我在中國卻很少使用自帶的筷子,覺得這樣做非常不禮貌。

 

      個人專用筷子十分普遍的日本,以後會是什麼情況呢?

 

      自帶筷子的初衷是為了節能減排,不過是曇花一現。但是,新冠疫情之後,在外用餐自帶筷子的風潮也許會再度興起。

 

      當然,傳染病在家庭內部擴散的可能性也不可否認。在中國,用自己的筷子從盤子裏夾菜的現象今後是否會真正減少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