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形狀(189)馬鈴薯豬骨湯的美味關係

2020/07/08


      日經中文特約撰稿人  張維中:每年冬天,我總會特地跑去新大久保,為的就是吃到一鍋,只有在那裏才能品嚐到口感令人滿意的,馬鈴薯豬骨湯。

 

宋家馬鈴薯豬骨湯

      馬鈴薯豬骨湯是南韓火鍋料理,新大久保的南韓餐廳多以烤肉為主,少數幾間店有兼賣這道菜色,但專賣店只有這一間,名為宋家馬鈴薯豬骨湯(宋家ガムジャタン)。我沒有在其他地方吃過馬鈴薯豬骨湯,但在宋家吃過以後就深深愛上,成為該店的老主顧,從沒滋生過背叛的念頭。雖然真要找的話,在離我家更近的餐廳也能找到賣這道菜的店,但我依然相信宋家的專業,懷念那裏的口感,喜歡店內的氛圍,所以寧願花兩倍的車程時間,專程去吃一趟。

 

      所謂的馬鈴薯豬骨湯是以豬骨湯為基底,在鍋內慢火熬煮大片的豬背骨及大塊的馬鈴薯,再撒上大蔥、薑蒜和特別的香辛料,最後燉出一鍋肉和馬鈴薯都入口即化的美食。鍋的種類分成白,紅兩款,前者不辣,後者偏辣。紅鍋的湯,最初看起來也是白色的,開始燉煮之後會逐漸轉紅。顏色雖看起來很辣,但我覺得應該迎合日本人不敢吃辣而調整,實際吃起來並不辣。點白鍋也可以跟老闆要辣椒粉,自己再增加辣度。

 

      豬骨的體積很大,片片疊層,端上桌時通常會讓第一次來吃的人嚇一跳,心想,這量吃得完嗎?但實際上大半都是骨頭,肉並不多,主要還是吃馬鈴薯和喝湯。正因為量比想像中少,所以最後都會再下面收尾。炸過乾麵條吸收了豬骨湯汁而變得滑順,打個蛋花再灑點蔥花,作為落幕的演出,令人滿足。

 


      除了火鍋以外,煎餅也是我每去必點的。一般來説南韓煎餅都偏薄,但宋家的煎餅卻很厚實,蓬鬆帶有嚼勁,在別的店也很難吃到類似口感。

 

很厚實的宋家煎餅

      宋家的老闆個性開朗,嗓門大,是那種無法在日本居酒屋看到的老闆,只會出現在韓劇裏的人物。我更喜歡老闆娘。豐潤的身形,永遠笑臉迎人,那股親切感竟總讓我聯想到過去大學時代的摯友。以前常在店裏見到她,最近幾次沒見到了,令我想念。可惜不好多問,總之希望一切都好。

 

      據説馬鈴薯豬骨湯是釜山那一帶的食物,難怪我去首爾玩的時候,幾乎沒看到過。朋友去釜山玩時曾吃過,但比較起宋家的,竟説還是東京的宋家好吃。令人意外。不過,這也讓我想到,我們都公認日本賣的西班牙海鮮飯,其實比西班牙的更好吃。到底是因為食物到了日本,經過適度的調整而變得更適合我們的口味嗎?來到日本就擁有了改良的功力,這列島實在非常神秘。

 

      我第一次吃到宋家馬鈴薯豬骨湯,是很多年前台灣友人小志帶我去的。小志曾經在東京大學研究所留學過,十幾年前出過幾本書,寫小説也寫東京文化觀察,在關於日本議題的領域中可説是我的大前輩。我很早就知道他,也讀他的書認識當時還不熟悉的東京,但第一次見面認識已經是很多年後,我住在東京,而他已回到台北紮根。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他就帶我去吃宋家,令我大開眼界,爾後他出差來東京時,只要是冬天,我們也總常去吃。

 

      在那以後,我也開始領著我遠道而來的家人與好友們,一個接著一個,踏進宋家的店門。

 

      那間小小的店彷彿變成一種好友認證的傳承,圍著鍋,圍繞起美味的關係。

 

      於是,想起新大久保,我總會想起宋家。

 

      每個冬天,從冷冽的東京街頭躲進暖呼呼的店裏,讓馬鈴薯鍋冉冉蒸騰的熱氣,保溫著彼此每一次相遇的記憶。

 

 

張維中 簡歷

台北人,現居東京。在臺取得文學碩士後,08年來日。早稻田大學別科、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現于東京任職傳媒業。大學時以小説踏入文壇。近作為散文《東京直送》、小説《代替説再見》、遊記《日本小鎮時光》等書。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