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形狀(191)邊渡假邊工作的幻想
2020/08/05
日經中文特約撰稿人 張維中:連續兩年的八月中旬,都會安排去曼谷,一次就兩周。今年因為新冠肺炎,自然是無法成行了。
住的地方是社長提供給員工出差的出租套房,算是我們的福利,可以把工作帶到海外,半工半遊。
聽到的人都説羨慕。不過其實我在那兩周過的生活,基本上跟在東京是差不多的。每天早上同樣的時間起床梳洗,吃早餐,然後九點開始工作。有時候工作量多,午餐就吃前一晚買好的東西草草解決,一直到下午得空了才踏出房門。如果想早點出門,通常也是帶著電腦,找可以上網的咖啡廳,埋頭工作。
![]() |
坦白説都是工作,身在哪一座城市也沒差別,不過唯一的好處就是當天工作完成以後,一出門就是海外,從氣氛到飲食仍和日常很不同。
偶爾公司會指派我去日本各地出差採訪,寫的是希望吸引人來玩的遊記,呈現出來的當然不能是抱怨工作有多累。於是總有人對我説:「好好的工作喔!可以到處去玩!」殊不知對我來説,工作就是工作,縱使寫的是休閒觀光,實際上在取材途中根本不可能放輕鬆。
如果可以純粹渡假,誰想要這樣工作?
最近,為了挽救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損傷,尤其是失去外國旅客以後的觀光業,日本政府喊出一個新口號叫「Workation(ワーケーション)」,希望可以暫時幫助頓失觀光財而奄奄一息的相關業者。
「Workation」這個日本新造語源自於「Work(工作)」和「Vacation(渡假)」的結合,翻成中文即是工作渡假。不過容易與「打工渡假」搞混,所以更精準的解釋會是「邊渡假邊工作」。意思就是日本政府向企業和民眾推廣,把工作帶出辦公室,找個休閒勝地去渡假,一邊玩一邊工作,認為也是一種另類的遠距工作。如此一來,沉浸在愉悅的旅行氣氛中,不僅能因轉換環境而提高工作效率,還可讓旅遊業者和景點商家受惠,可説是一石二鳥的策略。
世界上的政客最不缺的就是喊口號。看到這新聞,我也算是無奈的釋懷了。原來在哪個國度都差不多嘛,總會有一群主事者想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念頭,令人摸不著頭緒。其中似乎又以疫情下的日本最熱中。為了防疫創造出不少新的名詞、標語或警示,由於沒有強制性,所以實在看不出啥效果,然後過段時間就默默被緘封了,像一廂情願的單戀中不願提起的過去。
其實邊渡假邊工作的概念,最早出自剛進入200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人認為比起歐洲國家來説,美國人工時太長,應該增加休假,所以有人提出這個想法,結果當然是成效不彰。因為只要有網路,公司就找得到你,最後根本不可能真的休假。美國辦不到的,在「會社文化」如此嚴重的日本又有可能嗎?一直以來,公私時間就已經難以厘清了,而且效率也不見得多高,到底有誰以為邊玩邊工作會是個好主意?
「Workation」或許可以借由消費稍微刺激一下觀光業,然而對於絕大部分的勞動者來説,倡導這個邊渡假邊工作的概念,坦白説實在令人感到憂傷。
還不累嗎?可不可以工作就好好工作,休假就好好休假呢?
我的朋友連在週末休假日,都還會從LINE工作組群上收到老闆的指示了,雖然説上班後再處理,但只要收到訊息,其實就不自覺會産生負擔和壓力。要是在上班平日把工作帶去渡假,不用多想都知道,最後必然是搞到心懸在公事上,身體也沒休息到,蠟燭兩頭燒。
這時代人們的問題,恐怕就是漸漸失去了在一段時間內,只專注去做一件事情的機會及能力。
什麼都講究速度,什麼都要求同步多工,只要手機不離身,網路吃到飽,人類就像是中毒一樣的依賴,脫離不了一心多用的苦難。
邊玩邊賺錢?純粹只是美化現實的幻想。
工作完了就去玩,玩的時候別惦記工作;聊天的時候別滑手機,滑手機的時候別同時追劇。睡覺的時候好好睡,吃飯的時候好好吃,愛一個人的時候也專心致志好好愛,那才是生活的王道。
![]() |
張維中 簡歷
台北人,現居東京。在臺取得文學碩士後,08年來日。早稻田大學別科、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現于東京任職傳媒業。大學時以小説踏入文壇。近作為散文《東京直送》、小説《代替説再見》、遊記《日本小鎮時光》等書。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旅人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