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317)人類是喜歡聚餐的生物
2020/08/10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談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北京已經成功控制住第二波,而日本仍在全國範圍內蔓延。儘管感染人數比3月更多,但日本政府並沒有發佈緊急事態宣言,各地方自治體也只是表示「希望大家在行動時努力防止感染」。要控制疫情,必須停止經濟活動,但日本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選擇了同時兼顧經濟重啟和疫情防控的方針。可以説,這種做法相當於同時踩住油門和煞車。
當然,如果能在開展經濟活動的同時做好防控工作,那肯定再好不過了。
但是,感到困惑的是我們這些民眾。因為不清楚行動標準是什麼。
尤其是日本人非常遵守規則。制定好的規則,一定會照著做。但如果沒有行動準則的話,就會不知所措。
企業也一樣。由於處在疫情反彈和重啟經濟的夾縫之中,企業也只能在困惑中尋找自我保護措施。
日本企業的員工出勤狀況曾一度好轉,但眼下又只能再次改為延長居家辦公。儘量不安排員工出差的企業也不少。
最讓人煩惱的是,企業再次發出的「禁止聚餐」通知。
日本某大型企業向各部門發出通知,要求自7月6日起避免聚餐。另有一些企業則要求聚餐時確保安全並得到上司的許可。即便被批准,也只能去一個地方,不能結束後換地方再聚,聚餐人數不允許超過10人。(《日本經濟新聞》7月11日報道)
甚至還有企業原則上禁止午餐時聚餐。對於很多商務人士來説,無法聚餐和不能出差一樣,會阻礙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商務場合,聚餐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
![]() |
聚餐時可以和客戶交流溝通,與上司和同事交換資訊,在企業活動中,聚餐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如果不能聚餐,工作被認為會無法順利開展。
如果工作開展的不順利,個人情緒也會受到影響。
我不喜歡工作宴會。一方面不清楚在人數較多的情況下如何保持距離感,另一方面因為過於在意別人的感受而食不知味。所以,我一般只參加意氣相投的朋友之間的聚餐。
即使是這樣,在新冠疫情後,我還是開始懷念宴會。至於和朋友的聚餐,我曾主動發出邀請,但對方卻委婉地拒絕説「我們公司現在還是禁止聚餐」。我的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非常渴望與朋友見面傾訴一下。
總之,從7月份以後的疫情來看,宴會和聚餐等場合發生的感染非常多。但事實證明,無論新冠病毒如何恐怖,都無法阻止人們聚餐。
人類是喜歡聚餐的生物。有專家認為這接近於人的本能。
據説人類最早的宴會要追溯到約1萬2000年之前。通過宴會,地區社會得到發展,並最終形成了以農耕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從這一點來看,確實再次讓人認識到宴會的強大作用。
多項研究表明,在西元前2000年前後的美索不達米亞,人們已經開始舉辦宴會,邊飲葡萄酒或啤酒,邊享受美食和聊天帶來的愉悅感。
西元前4世紀,希臘出現了類似日本居酒屋的地方,人們在品嚐美食的同時,也享受著聊天的樂趣。據説,不參加這種宴會的人當時被視為非文明人。
15世紀,法國巴黎出現了「餐廳」(restaurant)。這個詞來源於拉丁語的re(再次)+staurare(強壯),當時是哲學家們聚會的地方。到1800年,這種餐廳增加到600家,人們開始在此邊吃邊聊。
據説日本的宴會始於平安時代(相當於中國唐朝後期到宋朝)。當時被當做貴族社會的一種儀式來舉辦,通常為大型酒宴。
無論是1萬年以前還是現在,聚餐的功能都沒有太大的不同。其作用就是通過一同享用美食來加深情感,建立起信任關係。聚餐成為在共同進餐的過程中相互加深了解並提升關係的良機。
尤其在商務領域,聚餐和宴會的作用不可估量。
「溝通」這個詞現在很流行,在日本的商業社會中,人們有在喝酒聊天中增進感情、進行思想溝通的習慣。
與自己公司之外的客戶打交道時也一樣。通過聚餐建立起非正式交流渠道。這種人際關係對業務的順利開展有多重要,想必商務人士都已了然于胸。
但現在,聚餐習慣卻受到了新冠疫情的沉重打擊。疫情從聚餐的地方開始擴散,甚至還出現了集體感染、聚集性感染。
儘管如此,病毒仍擋不住人們聚餐的熱情。在日本,人們感受著新冠病毒帶來的恐懼的同時繼續參加聚餐。
聚餐時當然要進行防護,現在還沒有疫苗,所以只能採取以下措施:
「每兩周聚一次餐。大家一起吃盤子裏的食物時,肯定會使用公筷」。
「(吃飯)之前會一直戴著口罩」。
「縮短時間」。
「大家斜對著坐,或者隔開一定距離」。
在已經決定經濟和防疫兩手抓的日本,聚餐是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時代一種必然存在。
前面提到過,我非常討厭宴會。成為自由職業者之後,最開心的事曾經是不用再勉強自己參加討厭的宴會。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想法也發生了巨大轉變。疫情讓我重新認識到,聚餐中的交流,以及閒聊中不經意獲得的資訊,是我不可或缺的生命線。
真心盼望能早日再和朋友們聚餐並分享資訊。
![]() |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