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眼(334)外語很難
2020/09/17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小時候學外語,有很多難關。
像學日語和韓語的時候,最難學的,不只是文法,而是一套從新學習的表音系統。
不論是五十音,抑或是韓語那些像窗欞般的諺文符碼,都跳出了香港人學中文或英文時學到的想像。中國語文是表意語系,一字一音一義。廣東話之中,有音就有字,有字就有義。在這種表意語系表大的民族,再學習不同音節湊合變成字體的表音語系中成長,學習字符碼就成為了其中一個大障礙。當然,後來聽到母語是泰語或韓語的朋友再聊到關於日語學習的歷程,他們都羨慕我們考日語能力試的時候,寫漢字認漢字完全沒有問題。而我則在説,你們學韓語跟日語的文法的相似度那麼高,根本就不需要學什麼謙讓語尊敬語自動詞他動詞,助詞是「に」還是「を」,這些都不用背,真好云云。
只是,再把語文學得深入一點,就知道那不只是一種溝通書式那麼簡單。香港的教育制度,一直都把語文當成是商業工具。在香港,中國語文和中國文學,英國語文及英國文學是四套不同的考卷。學生必修的,是中國語文及中國語文及文化。而英語,就更加是開宗明義,名曰「usage」,即是應用。在香港人的基礎語文訓練系統之中,只要大部份的學生,接受免費教育的學生,知道基本的商用英語的水準,就可以了。 Dear Sir/ Madam 的s 和m 要大楷,Dear Editor 也是,e一定要大楷。以 Dear Sir/ Madam 開首的公文下款要寫 Yours Faithfully, Your 一定要有s,Faithfully 的f 一定要大楷,之後要跟逗號。 Yours Sincerely 是知道對方的名字,是Mr. Smith 或是 Miss Chan 才用的。 Mr. 和 Ms. 後面一定要有一點,Miss 就不用。這些,都是英語應用課必學,必考的東西。中國語文課,到了高級程度會考的時候,考的寫作,都是實用文。背的,都是一堆敬啟者之下要跟此致,順祝文祺與敬祝鈞安的分別。寫信也有分正式與不正式,向長輩平輩晚輩寫信最後的祝頌語均有所回異,必需緊記。
文學,就是另一回事了。念文學,不只是要你學會發音,而是要學會思考。那時候上日語教育課程,就跟一些同學有過一些熱烈的討論。日本語的老師,大多承認一個現實:學生,尤其是年長的,不是為了完成課業要求去學日語的學生,即是為了興趣,或是為了自我增值武裝而學習日語的學生,大多因為對日本流行文化有興趣,才會去讀日語的。他們也許在小時候,已聽過很多中森明菜或中山美穗的歌,對傑尼斯家送的那些少年們的名字可以倒背如流。對教室不會教的,比較粗鄙的日語應用,如動畫中《火影忍者》想出現的「xxxしやがれ〜」,都可能聽過幾千百遍。
但很多時候,在教室教很多流行文化中出現的術語,對文化的傳播,好像又沒有很大的增長。而且,每個學生對「流行文化」的切入點,都有所不同。有些是偶像宅,有些是動漫宅,有些是打電玩學日語的。又怎可能在一堂課中,令不同的學生都滿足?
於是,日本語的老師,尤其是針對留學生的日本語老師,往往就會傳授一些我們沒有知道,但對日本人而言好像是很重要的「資訊」做教材。如,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們會閱讀一些偉人傳記,如明治之始,把郵政服務帶到日本,被稱為「日本近代郵政之父」的前島密,大概是很多日本人都知道的名人,但對我而言,就陌生得很。結果一個學期下來,知道了很多明治維新時期的名人做過什麼。
當中學到什麼文形文法,都不太記得了。只是記得,那時候老師説:日本人相信「和魂洋才」,所以明治維新應算是成功,令日本脫亞入歐了。當然,我那時候很想把學過半點的「東方論」拿出來詢問老師,亞有何錯,為何要脫亞?不是人生而平等的嗎?從太宰治的話改一點,我需要説一句:生而為亞洲人,我很抱歉?但由於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相信儒學的國家,尊師重道,是很重要的。我當然沒有把這些問題説出口,令自己徒添麻煩。
最近,聽到朋友學到高級法語,他們的閱讀素材是什麼?是關於 Transhumanism 的討論:當人類不斷的研究AI,就連自己喜愛什麼,想買什麼,都要交給超級電腦去決定,失去了人類自主性的人類,還算不算是人?而回想自己學日語的時候念過的書,大概是前島密的傳記,又或是星新一的家常短文,又或是淺田次郎的《無賴三太》,村上春樹的《聽風的歌》之類的文本…… 再看看香港的新聞在討論《六國論》、《岳陽樓記》是否應該從必修課本中剔除,我倒是覺得,有很多關於語文、文化以及意識形態的關係論,在公共空間的討論,是從缺的。
只是因為,知道香港人學得不夠不足的香港人,其實不多。而當你説他們學得不夠不足,他們就會板起臉孔對你説:「你有幾叻呀?」,之後就可以把所有理性討論的按鈕關掉。香港人,不是需要討論,而是需要認同。
![]() |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