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147)日本銅像從武將到動漫,無所不有

2020/12/09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日本是銅像大國,在街頭散步,不時就會看到許多銅像,尤其公園或車站前人多地方都有,種類包羅萬象,不僅日本歷史人物或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音樂家等,也更有許多外國名人,尤其對日本有貢獻的人物,甚至也還有外國神話的動物等,當然也有日本動物銅像,到了近年許多動漫人物或鬼怪等也都製作了銅像,真的應有盡有,玲瑯滿目!

 

名古屋城旁有加藤清正的銅像(劉黎兒攝影)

      日本有銅像是明治時代受西洋影響,而且當作是一種文明開化的象徵,在此之前大多的都是木造或石造的,當然也有些與宗教相關的銅像則是更早就有的,例如著名的鐮倉大佛是國寶銅造的阿彌陀如來坐像,是1252( 建長4) 年就有的,也才會如此巨大(高11.3公尺、重約121噸)!

 

      明治時代起的偉人銅像等,大抵跟宗教無關,是模倣西方的屋外展示型的銅像居多,想讓人追思政治家、武將或各界名人的功德等,許多作品都是名家設計鑄造,藝術價值也很高,成為都市的象徵,也因為政府積極鼓勵,因此連許多木雕作家如著名的高村光雲也都去參予銅像製作,他的兒子也是著名的高村光太郎就製作了很多銅像。

 

 


     日本銅像雖然是模倣歐洲的,不過大抵不會太巨大,大抵都是等身大,尤其是許多江戶或近代武將,像是甲府的武田信玄像、仙台的伊達正宗像,或東京九段下的幕末時期長州藩醫師也是兵學家而實質是日本陸軍創建人的大村益次郎像等等,不會有高數十公尺等巨大嚇人的,也因此反而比較有點親近感!

 

仙台青葉城裡的伊達政宗銅像是雙眼睜開的(劉黎兒攝影)

      這些銅像能呈列在大眾眼前,幾乎每個銅像背後都有許多故事,不是那麼容易的,像伊達政宗在仙台青葉城跡的銅像是眾所週知的,非常勇武模樣,身穿甲冑,披戴武器,手抓馬的綱繩,頭罩有三日月裝飾的頭盔,神氣萬分,日本人原本看了平均收視率至今最高(高達39.7%)的大河連續劇《獨眼龍政宗》,覺得政宗當然應該是獨眼的,但這尊銅像是有雙眼的,政宗的確是5歲時生了皰瘡而失去右眼,這讓他一直有點自卑,因此遺言要求畫像、雕像等要有雙眼,青葉城的果然如此,是相當成熟的50歲左右的武將!

 

      但這個騎馬銅像可是歷經滄桑,原本是昭和10年(1935年)紀念政宗死後300年造的,但昭和19年因為戰爭的日本軍備需要,許多銅像均遭徵用熔毀去當普通金屬製造武器,當時連郵筒或明治時代在日本全國各地設置的邊背薪柴也邊讀書的好學的二宮金次郎銅像等都拿去打造成大砲等,政宗銅像也無法倖免,不過上半身幸好獲得保存,現在在仙台市博物館的後面裏有這個上半身像;戰後青葉城的臺座上有段時間是沒有政宗像的,直到昭和29年小野水泥公司寄贈,但是因為是戰後,不想再有戰鬥、戰爭形象,因此給政宗穿了平民服裝,而非軍裝,被稱為「和平(銅)像」,不過懷念最初騎馬像的人很多,因此到昭和39年才又重新鑄造,就是現在世人看到的政宗像!

 

      連伊達政宗銅像都有如此艱辛的歷史,其他的銅像背後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像是近江彥根藩第15代藩主井伊直弼,在幕末時代擔任江戸幕府大老,以開國派立場而簽署了「日米修好通商條約」,斷然進行了日本開國及近代化;他死後雖然立了很棒的銅像,原本計畫放在上野公園東照宮內,但遭當時薩長閥的政府反對,認為主和者銅像會傷害為國殉死的人的感情,後來想放日比谷公園也因為引用「形象取締規則」等法令而不准,最後才在橫濱戶部山上安置,而且由政治家、早稻田大學創辦人及第一代校長大隈重信讚揚一下井伊直弼對橫濱開港的功績,讓他的銅像可以名正言順地在橫濱安放!看來走在時代尖端的人也未必會有好待遇!

 

      大隈重信本人及夫人綾子也是對銅像有執著的人,他是1922年逝世的,但1907年就拜託著名的雕塑家朝倉文夫製作了銅像,現在在大隈講堂內,過去也曾因為像塑造以總理大臣身分參列大正天皇就位大典時穿的大禮袴姿態銅像,而遭校內許多教授反對,引起大風波;結果現在最著名的大隈重信是在早大校門口穿長袍的銅像,是他過世10年後的銅像,也反映了他失去右腳而拄著拐杖的模樣,這些都是朝倉文夫製作的,也還製作了綾子銅像,放在大隈庭園內;大隈銅像很多,國會或他的紀念館也有!

 


      日比谷公園很有意思,無法安置井伊直弼銅像,卻有菲律賓獨立英雄Jose Rizal的銅像,是因為他在1888年亡命去歐洲時曾到日本,在附近飯店投宿過一個月;日比谷公園還很妙的是另一個銅像是雌狼「魯巴羅馬娜」像,羅馬建國始祖兄弟因為雌狼哺乳長大,這個銅像是1938年義大利贈送的!

 

東京大泉學園站前廣場有原子小金剛的銅像(劉黎兒攝影)

      外國名人銅像在日本四處都可以見,像東大或多大學校園內都有對醫學,法學等有貢獻的外國人物銅像;或音樂家如莫扎特等也非常常見!

 

      許多銅像,如果探究,就有許多歷史或民間傳説在;日本的銅像也喜歡紀念完成某大工程的人物,像是名古屋城有巨大的加藤清正像,城內也有「清正石」的紀念石塊,不了解實情的人會以為他是名古屋城主,但事實上他是肥後熊本藩第一代藩主,很愛搞公共工程,日本到處都有他的工程痕跡,他是負責名古屋城天守工程,也因此跟城一起留名後世!

 

      有些銅像本身是藝術作品,我曾到長野縣安曇野市穗高站旁的碌山美術館,這是日本明治時期雕塑家荻原守衛的美術館,碌山是號,他30歲時就成了「東洋的羅丹」,是日本雕刻藝術界的拓荒者,戶外還有看起來很像他想接近偶像羅丹的作品「勞動者」,館內則有許多代表性作品,也有跟他有交遊關係的高村光太郎、戸張孤雁、中原悌二等人的銅塑作品;他的好友斎藤與裏所畫的「台灣淡水」,也在其中,在穗高能邂逅台灣,意外驚喜!

 

  日本也有許多動物銅像,著名的有主人過世後仍在澀谷車站持續等待主人的「忠犬八公」像;而我住的中野區公所旁有幾隻狗銅像,這是愛好動物的德川第5代將軍綱吉下了《憐憫生類令》而在此地設了30萬坪的狗保護區,收容江戶各地野狗,稱為「禦圍」(通稱犬屋敷),也因此這一帶還被稱為「圍町」!

 

      近年更多的是動漫或電影人物的銅像,東京也非常多,大泉學園站前廣場有原子小金剛等,文京區或仙台車站東口有麵包超人像,調布市則有鬼太郎等銅像,或葛飾區龜有車站前有秋本治動漫「這裡是葛飾區龜有公園前派出所」的主角兩津勘吉等的銅像,或是櫻町車站前有日本國民漫畫家長谷川町子創造的螺家族銅像等;龜有附近也有柴又車站前則有山田洋次導演的《男人真命苦》系列主角人物車寅次郎像;因為有這些銅像,在日本各地旅遊散步也多了一個象徵地方特色的路標,環繞銅像可以得知許多當地人情世故,新的銅像也越來越去政治化,也更有趣味的!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