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改革無需操之過急
2016/08/15
![]() |
西村友作 |
在2008年雷曼危機以後,世界各國央行推行強有力的貨幣寬鬆政策,向市場注入了大量資金。貨幣供應量以遠遠超過世界經濟增長率的速度增加,結果,市場充斥著過剩資金,稍有風吹草動,金融資産的價格就會陷入劇烈波動。如果打個比方的話,目前的異常事態就猶如在泳池中放了一條鯨魚,每當鯨魚改變姿勢,都會掀起巨大的波浪。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可以説是受世界衝擊影響較少的市場。在英國脫歐公投導致全世界股市暴跌的背景下,上證綜合指數僅僅下跌1.3%,而且短短1個交易日就重回公投前的股價水準。其中原因在於,中國市場被隔離在世界市場之外。中國的金融市場依然存在嚴格限制,外國投資者難以自由進行投資。外國投資者通過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和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對中國股票市場的投資額僅佔整體的1%左右,與外國人交易佔整體約70%的東京證券交易所形成鮮明對比。
在國際金融方面往往會提到「三元悖論」原則,即(1)完全自由流動的資本、(2)穩定的匯率、(3)獨立的貨幣政策這三者無法兼得。一直以來中國政府在這三者中,通過嚴格限制國際資本流動來確保匯率的穩定性以及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不過,近年來中國政府通過一系列的金融制度改革,使人民幣匯率制度向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轉變,並且循序漸進地推進國際資本的自由流動,逐漸向在浮動匯率制度和資本自由化下確保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已開發國家的模式轉型。
如果實現人民幣資本帳戶完全可兌換,中國在國際上的資金迴圈將進一步增加,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幅度也將出現擴大。我們不得不考慮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因短期資本急劇外流導致亞洲各國的貨幣大幅貶值而引起的。正如上面所説,目前在全球的金融市場上資金氾濫。如果在這樣的特殊時期盲目加快推進市場開放,將導致金融資産和房地産行情劇烈波動,進而很可能對實體經濟産生重大消極影響。
改革開放的前提條件是具備健全的金融環境。至少在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恢復正常化之前,中國不應盲目實施資本帳戶完全可兌換。中國政府有必要充分了解世界經濟的現狀,慎重討論對外開放的速度和規模,並反映到政策中。
西村友作: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教授,1974年生於日本熊本縣。1995年首次訪問深圳,隨後決心到中國留學,自2002年起在北京生活,2010年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後成為被該大學正式錄用的首位日本人專職教師。兼任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北京事務所課題顧問、日本銀行客座研究員。專業是國際金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