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迪:中國的影響力有可能超過美國

2017/07/10


      日本經濟新聞社(中文版:日經中文網)6月初在東京主辦的第23屆國際交流會議「亞洲的未來」上,面對宣佈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等加強內向趨勢的美國,與會人士闡述了亞洲應在全球承擔的作用等。很多觀點指出中國的存在感將加強,另一方面,也有聲音表示,地區的安全保障不可缺少中美雙方的合作,應敦促中美更加積極地參與亞洲事務。參會的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迪也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採訪。

 

參加日本經濟新聞社(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主辦的第23屆國際交流會議「亞洲的未來」的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迪

 

      記者:去年您預測美國將誕生川普政府並敲響了警鐘。您如何看待世界的變化?

  

    馬哈迪:雖然我感到樂觀,但領導人的方針不確定,這是令人擔憂的問題。川普以和此前領導人不同的思維行事,與以往不同的事態正在發生。亞洲此前不僅在貿易上,在政治上也依賴美國。隨著美國的變化,我們也必須作出改變。亞洲各國和歐洲之間必須構建新的同盟。

 

    記者:美國已宣佈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

 

    馬哈迪:此前美國參加多個框架,經常試圖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剩下的國家必須以平等形式推動(TPP)的發展。例如TPP納入了有利於美國的內容,如果能作出改善,或將出現中國參加的可能性。

 

    記者:中國正在提升影響力。

 

    馬哈迪:(中國的影響力)甚至有可能超過美國,其作用不容忽視。拉攏中國參加協定等非常重要。這將有助於使(中國的)目光從軍備的增強和政治支配的強化轉向經濟。

 

    記者:南海問題是否有望和平解決?

 

    馬哈迪:有必要改變東盟(ASEAN)和中國的關係。應該展開更加平等的討論。這一地區不需要軍事力量。美國派遣軍艦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中國的人工島建設以及朝鮮導彈發射構成威脅。但是,美國派遣軍艦也是錯誤的。亞洲需要的是對話。中國能夠通過對話與朝鮮和美國建立良好關係。一方強迫另一方作出犧牲,無法解決問題。達成協定需要彼此妥協。日本和中國應發揮領導能力。

 

    記者:受到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影響的恐怖活動等新威脅正在發生。


 

    馬哈迪:恐怖活動的特點是,沒有大規模武器也會發生。僅僅加強防衛無法解決問題。應該摸清仇恨的根源。在馬來西亞獨立時,通過爭取人心消除了對立。

 

    記者:日本的作用是什麼?

 

    馬哈迪:(日本)應成為維護和平的中間人。修改憲法或許是回到過去。宣稱放棄戰爭的憲法也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如今已進入能利用無人機在數千英里之外發動攻擊的時代。為了維護和平而進行戰爭準備這種想法應該被拋棄。

 

    記者:對於中國企業取得馬來西亞汽車廠商寶騰汽車的股權,您表示了失望。

 

    馬哈迪:在政府支援下,寶騰汽車一度佔國內市場的8成,但在價格和技術方面競爭不過外國車,目前降至1成。雖然或許需要海外合作夥伴,但我反對出售股權。不知道能否提升馬來西亞技術人員的能力。其他資本的進入,或將讓主人翁的自豪感喪失。

 

    記者:您組建新政黨的意圖是什麼?

 

    馬哈迪:現政權正在損害國家。我希望贏得選舉,迫使納吉布總理下臺。多次有人問我是否打算再次擔任總理,我的回答一直是‘不’。如果沒有適合的人選,在獲得全員理解的基礎上,或許可以短時間擔任。成為強有力的領導人、與濫用權力有所不同。我曾5次連任,並在眾人惋惜之中辭職。或許當初不應該辭職。

 

    記者:來世是否還當政治家?

 

    馬哈迪:還會選擇政治。因為一個人能對國家的進步作出巨大貢獻。

 

      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局次長兼Nikkei Asian Review總編 渡邊園子

 

    馬哈迪·賓·穆罕默德:畢業於馬來亞大學醫學系,曾擔任開業醫師,1964年當選為眾議院議員。1981年起在22年裏擔任馬來西亞總理,主導了經濟增長。現年91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