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耶金談中美對立對脫碳化的影響
2021/03/31
新冠疫情危機促進了經濟的數位化,也加快了去碳化的社會進程。中美的對立將會如何影響全球的能源轉型?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就此採訪了能源問題研究專家丹尼爾·耶金(Daniel Yergin)。
![]() |
耶金稱日本積累了氫技術,擁有很大優勢 |
記者:中美對立被稱為「新冷戰」,是否會波及到氣候變化對策?
丹尼爾·耶金:據説美國當局打算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與中國展開合作,但兩國在其他領域的合作已經變得極為困難。美國拜登政府上台後(在對華關係上)談不上順利。圍繞人權和香港問題,拜登政府已經越來越直接。世界各國的領導人都不想捲入中美對立。這是2021年地緣政治學方面的大問題。
中國與(冷戰時期的)俄羅斯不同,已經深深嵌入全球經濟。出台孤立中國的政策非常困難。日本應該慎重對待。一方面要與美國保持戰略性關係,另一方面必須考慮全世界最危險的海域南海和東海的情況。
記者:中國減排溫室氣體的目的是什麼?
耶金:(中國)不是單純因為擔心大氣污染和地球環境。其戰略性意圖是降低對進口原油的依賴程度,向美歐及日韓佔據支配地位的汽車市場發起挑戰。中國認為在內燃機(引擎)上已經追不上外國,因此選擇了發展純電動汽車(EV)的跳躍式道路。
記者:您認為汽車行業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耶金:豐田將自己定位於「移動出行公司(Mobility Company)」,德國福斯正計劃轉型為以軟體為中心的企業。也許日本的部分汽車製造商認為燃料電池車的優點多於純電動汽車。除了全球最大的市場中國確定了政策之外,如果歐洲國家和美國也向純電動汽車轉型的話,相關規定和制度就會更加完善,跟隨這些國家發展純電動汽車將不可避免。
記者:隨著能源更加獨立的美國退出,中東的局勢將如何發展?
耶金:(以色列與海灣阿拉伯諸國於2020年實現了邦交正常化的)《亞伯拉罕和平協定》的意義尚不明確。以色列與阿拉伯諸國共同的擔憂是伊朗與土耳其的威脅,以及(從中東安全保障出發)美國退出中東地區。(美國曾是石油的主要買家,)但對中東産油國而言,現在的主要市場是亞洲,世界能源市場的平衡已經發生改變。
記者:您認為美國有沒有可能重回《伊核協議》?
耶金:2015年簽訂《伊核協議》的美國官員重回政府任職,正在試圖重新恢復《伊核協議》。與談成的風險相比,談不成的風險要大得多。拜登政府可能會嘗試與伊朗展開對話。
記者:過去一度盛行的氫能熱潮又再度興起,您怎麼看?
耶金:我們4年前説要召開氫能會議時曾被嘲笑。後來,歐洲對氫能和(與氫能並行的)碳捕獲的關注驟然提高。氫能要想成為主要燃料,需要規模、技術和政治執行力。世界上的石油天然氣企業也已開始認真考慮氫能。
記者:很早就著手利用氫能的日本是否正在失去領先優勢?
耶金:積累氫能知識的好處很大。歐洲對整個能源系統的複雜性缺乏了解,正面臨著胡亂制定氫能政策的問題。
記者:在新冠疫情危機下,防止地球變暖的對策越來越難了嗎?
耶金:過去的能源轉換用了幾個世紀才實現。我們要用30年來推進能源轉換。就連(比能源轉換容易得多的)新冠疫苗接種,歐洲都如此費勁。
為了防控疫情,政府的大規模財政出動導致債務沉重,這一問題比人們想像中嚴重很多。各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同時,還要保證經濟穩定。不能脫離整個經濟環境來考慮環保政策。
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岐部秀光
丹尼爾·耶金(Daniel Yergin): 英國調查公司埃信華邁(IHS Markit)副董事長。能源問題的權威專家,著作有《石油大博弈》、《制高點》等。新著是《The New Map》。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