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位天皇的一舉一動為何依舊意義重大
2016/08/17
![]() |
在街頭大螢幕觀看天皇視頻講話的日本民眾(8日,東京新宿) |
而天皇是虛位天皇,本身不能干政,沒有任何政治權力,那麼為什麼他的一舉一動在日本仍然具有如此重大的影響,以致政治家繃緊神經,媒體全力報道,民眾街談巷議?我覺得這不是天皇是否生前退位的問題,而是虛位天皇在日本所具有重大意義所致。
首先,天皇是日本的大祭司。日本人相信他在為全體日本人做最專業和最集中的祈禱。日本人的宗教觀並不專一執著,對什麼宗教都相對淡泊,甚至有「慶生在神社、結婚在教堂、下葬在佛寺」的習慣。日本人宗教人口最多的是神道教和佛教,有資料顯示,約有1億600萬人信仰神道,而信仰佛教的約有9600萬人,這麼一計算,不是超過了日本的總人口了嗎?這是因為,日本人對信仰採取一種相容的態度,信神道教的人可能是佛教徒,佛教徒也可能信仰神道,因此一般人並不掌握一套某種屬於固定宗教的嚴格的祭祀程式和形態,但他們卻自覺不自覺地把這種專業性的宗教祈禱和儀式,寄託于皇家,如供奉天皇家祖先的伊勢神宮,雖地處比較偏遠的三重縣伊勢市,但是在2013年,一年間前來參拜的人達1400萬人,其他的年份也經常超過千萬。伊勢神社的大宮司鷹司尚武説:「伊勢神宮祭祀著皇室的祖先,集崇敬於一身的我們國民的大祖神天照大神,這一神祗的成立,不是植根於‘個別’的利益,而是祈禱公共的幸福的場所。」(1)今年G7首腦峰會,在日本的伊勢志摩舉行,安倍首相在5月27日的主席國記者會上指出:伊勢神宮在祈禱五穀豐登和人們的幸福及和平的同時,構築了幾千年悠久的歷史,現在的和平與繁榮,就是建立在這種祈願的基礎上。
天皇在宮中,每天早晨有被稱為「禦代拜」的晨禱,每天有「日供之儀」,每月1日、11日、21日有旬祭,每年還按照不同的月份有「禦代拜」、「神嘗祭」、「新嘗祭」等十多種祭祀活動,這些都是穿著特定的服裝,按照嚴格的程式進行的。
而天皇家的宗教,從本質和歷史上來説,是神道教和佛教相容的宗教,據《日本書記》記載,舒明天皇十一年(639年)十二月,朝廷在百濟川旁邊建立的九重塔,後將聖得太子在平群郡(飛鳥時代大和國奈良縣的郡。在現在的生駒市、生駒郡一帶)熊凝精舍移到此地命名為百濟大寺,這一年也在百濟大寺附近建立了舒明天皇的皇宮百濟宮,百濟大寺是佛教精舍,而舒明天皇將其作為天皇家的氏寺加以供奉。
以往天皇家的氏神(祖先神)都是在神道裏供奉,而將佛教精舍作為氏寺,使神佛同列為皇家所承認,也使欽明天皇時代佛教公傳以來神佛的地位問題得到了解決。
這樣,相信對天皇在宗教祈禱方面的心理依託,對信仰神道教和佛教的日本人來説,都是相同的。
第二,皇室是文化傳承的依託。和中國不同,日本是「萬世一系」的皇統,天皇在歷史上雖然很少成為真正的政治權力的統治者,但是作為「民族的大祭司」的地位一直延續了下來,而日本文化的精華發軔于皇室,結晶于皇室,傳承于皇室,皇室的綿綿不斷的延續,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非物質文化及物化的文化——-文物與遺跡的保存與繼承。
而在中國,歷來有「易姓革命」的傳統,因此當一個王朝代由於實施「惡政」而面臨改朝換代時,其後人幾乎都會遭到在「除暴政,承天意」的「大義名分」下的大規模清洗和清算,中國朝代更疊之時,末代皇帝幾乎都死於非命,唐末、五代,前後80年,前後58個皇帝,就有42個死於非命,而且「易姓革命」者往往「恨烏及烏」,將前代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結晶作為前代權力的象徵加以清除,秦始皇焚書坑儒,項羽火燒阿房宮,北周武帝滅佛,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等大規模的文化破壞運動,使文化的承傳與保存受到沉重的打擊,也使其物質與文化的生産力受到了巨大破壞,而日本的皇室,不僅保存了大量的日本文物和古老的文化傳統,也保存了大量從中國傳來的文物與文化傳統,如日本飛鳥時代(593—710)根據當時的《大寶律令》創設的「雅樂寮」,收藏和管理著不少外來的音樂和舞蹈,並使其一直以原有的形態綿綿不斷傳承了1200多年,現在則由宮內廳式部職樂部管理,職樂部中現存的合奏音樂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音樂,其中也收藏著許多唐朝的樂曲和歌舞,而這些樂曲和歌舞在中國早已失傳。
756年,日本聖武天皇駕崩,光明皇后在舉行49天的法會之後,將天皇日常用品及珍藏品交東大寺保管,東大寺把這批遺物收入正倉院。此後,諸如東大寺大佛落成儀式等使用過的各種物品及信徒捐獻物等,也收入正倉院。這裡的收藏品數量大,種類多,其中包括日本製品、中國(唐朝)及西域、波斯等地的繪畫、墨跡、金屬工藝品、漆、木工藝品、刀劍、陶器、玻璃製品、樂器、面具、古代藥品和歷史文書,可謂集古代工藝美術精粹之大成,也被稱為絲綢之路東方的終點。如果其中的遣唐使帶回來的唐螺鈿紫檀五弦琵琶,是世界上唯一一件傳世的五弦琵琶(現在的琵琶為四線),在中國早已無法找到。
皇室的文化上的傳承功能,使日本人有了一種看不見的「精神與文化之芯」,人們來到日本驚嘆其國民堅守秩序、路不拾遺、溫文有禮,其實都與這種源源不斷的「精神與文化之芯」相關。
![]() |
張石 |
因此,日本的皇室,是虛位皇室,但是並不是沒有功能的皇室,特別是他們具有很大的社會心理功能,而天皇要生前退位,其主要目的也是希望皇室,而不是他自己,更好地存續下去,更好地發揮其功能,不能因為天皇本人高齡體衰使其功能減退,因此日本大多數民眾對此是理解的,日本共同社最新實施的全國緊急電話輿論調查結果顯示,對於現行日本《皇室典範》中未作規定的天皇「生前退位」一事,85.7%的受訪者表示可以接受。
天皇的一舉一動仍然意義重大,因為其具有卓越的功能。
(1)鷹司尚武「伊勢神宮大宮司宏論」,《文藝春秋》,2016年,8月號。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簡歷
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