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識之士驚嘆中國迅速趕超日本

2018/01/02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週年,12月7日,在東京日中友好會館,舉行了「詩與畫連接的心像-後樂寮生詩畫作品展」開幕式,國際俳句交流協會會長、原文部大臣有馬朗人參加了開幕式並致辭,他在致辭中指出:現在中國的自然科學論文數僅次於美國,在世界上排第二位,而日本的地位卻在不斷下降。日本曾在1998年一躍成為第二位,那時日本人都非常高興,而現在已經被中國超過,同時在大學排行榜上,日本也落到了中國的後面。他在為中國的進步高興的同時,也為日本的前途擔心。

 

       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對2013~2015年3年間的調查,日本的大學等出版的自然科學論文數,在世界中排第4位。到2005年為止,長期以來僅次於美國排第2位的日本,被中國、德國超過了,而在《2018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榜》中,日本排在最前面的是東京大學,為第46位,而中國的北京大學(27位)、清華大學(30位)、香港大學(40位)、香港科技大學(44位),都排在東京大學前面。

 

搭載載人航太器的「長征2F」火箭被發射升空(2016年10月,xinhua-kyodo)

 

       12月8日,在日本NHK的廣播節目「社會觀點·我的視角」裏,日本中國綜合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衝村憲樹在「飛躍的中國科學技術 日本怎麼辦」這個專題裏指出:中國的科學技術已經超過了日本。他認為:從宏觀上,中國的科學技術已經遠遠超過了日本,正在趕超美國。從歷史上看,中國在新中國建國以來一直對科學的發展嚴密計劃,積極投資,而在最近取得了飛躍的發展,如去年中國成功發射的「長征5號」火箭,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了13噸級,而日本是8噸左右,歐美也大致如此。中國的「長征5號」,是世界上最強的火箭,每年發射二、三十回。另外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與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抗衡,俄羅斯和歐洲製造了其他的導航系統,中國製造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到2020年要發射30顆衛星,現在已發射了23顆,能夠帶動約8兆日元的探測導航市場。從宏觀的巨大工程來看,中國在宇宙開發、海洋開發、原子能開發及超級電腦開發上都超過了日本。中國有國家、地方、大學、企業結為一體的龐大的科研人員隊伍,人數是日本的十幾倍,對科學和教育的投資也是日本的17倍。

 

       12月4日,在日本NHK的同一廣播節目裏,財團法人日本綜合研究所會長寺島實郎舉了世界技能大會的例子,説明中國的技術製造力量正在被中國超過。

 

 張石 的其他文章

 

  江歌案初審:為何中日媒體溫差如此大?

 

  為什麼日本人對釣魚島關心度下降?

 

 川端康成三次向首相進言促中日復交   

        

 日本過多的選舉浪費了多少人民的血汗?

              

 在日本要想不受騙,記住這三條

        

 美國「撤像騷動」衝擊安倍歷史觀

                  

 中國能使安倍打開國內政治困境?

             

    小池百合子是怎樣解放日本男人的?

            

 留學狀況預示日本必定輸給中國

 

 日本發現的「國寶級中國瓷器」是真是假?

         

 中國和日本:哪國法律更嚴厲?

 

 日本親人相殺比例激增 中國要警惕

   

  更多 >>>>

       世界技能大賽2017年10月在阿聯酋阿布達比舉行,68個國家和地區的千余名選手參賽。中國52名選手平均年齡不到21歲。在運輸與物流、結構與建築技術、製造與工程技術等6大類47項比賽中,獲得了15金7銀8銅和12個優勝獎,金牌、獎牌和團體總分均居首位。第二位是瑞士,第三位是南韓,日本名列第九。

 

       世界技能大賽被稱為「技能的奧林匹克」,比賽項目共分為6個大類,分別為結構與建築技術、創意藝術和時尚、資訊與通信技術、製造與工程技術、社會與個人服務、運輸與物流,共計46個競賽項目。大部分競賽項目對參賽選手的年齡限制為22歲,製造團隊挑戰賽、機電一體化、資訊網路佈線和飛機維修四個有工作經驗要求的綜合性項目,選手年齡限制為25歲。

世界技能大賽競技水準代表了各領域職業技能發展的世界先進水準,各個國家在世界技能大賽中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國家技術技能的發展水準。

 

       寺島指出,到2007年以前,這個大會一直是日本獨佔鰲頭,如今落到了第9位,日本最近製造業具有代表性的大企業頻頻出現造假和其他醜聞,這和「技能的奧林匹克」互為表裏,體現了日本製造業的劣化。

 

       這些有識之士提出了日本所面臨的一個在科學技術和製造業等方面不斷退化的問題,表面上看,這個問題存在於各個層面,而筆者認為:核心問題是財政問題和日本人拼搏精神的弱化。

 

       日本在基礎科學方面的投資目前不斷減少,2016年10月31日,日本國立大學理學部長會議發表聲明,指出日本目前基礎科學方面的慘狀並呼籲對未來進行投資,現在所進行的大學教員的削減和教育力量的弱化,將使日本在10-20年後,不再出現諾貝爾獲獎者。

 


       要想保證基礎科的投資,必須要解決日本財政債臺高築的現狀。到2016年12月末,日本的國債和借款及政府的短期證券合計為1066兆4234億日元,和上一年相比增加了21兆8330億日元,每個日本人約負擔840萬日元的借款。政府原來財政黑字化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財政收支正常化,但是在2017年的眾議院選舉之前,安倍宣佈2019年將消費稅增加到10%之後,將原本定於還債的資金用於「育人革命」等,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為了拉選票而收買人心。

 

       財政收支無法平衡,不可能有能力在國家真正需要的領域增加必要的投資,即使勉強靠借債增加了投資,也都是「寅吃卯糧」,「拆了東牆補西牆」,加速財政破産的日子的到來。

 

       而筆者認為,壓迫日本財政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日本政界過於臃腫、龐大,以及龐大的政界製造的頻繁的選舉運動及每到選舉到來時收買人心的「撒錢運動」。這種政界的臃腫、龐大也帶來日本行政的臃腫、龐大。最近幾十年來,政治家們都在喊要進行政治改革,但是總是「乾打雷不下雨」,看不見政治家們觸動政界利益的改革,執政黨為應付選舉的「撒錢運動」也越演欲烈。在2017年秋天的眾議院選舉中,極少能聽到對於有關日本生死攸關的問題--財政赤字問題的認真討論,而是多以在日本現在的財政狀態不可能實現(即使實現了也必定為將來留下禍根)的「諾言」嘩眾取寵。

 

       在這次選舉中,各個政黨都打出「教育無償化」的公約,但是對於所謂「教育無償化」的財源從哪出都語焉不詳,有分析認為:因為2017年的參選年齡下降到了18歲,各個政黨異口同聲打出「教育無償化」的公約,其重要的原因不過是拉18歲以下的新選民和他們的父母等的選票。12月8日,日本政府內閣決定了所謂「育人革命」的一籃子政策,其核心就是要拿出兩兆元規模的租金,實現私立高中的學費實質上的無償化,而大學學費實質上的無償化,從2020年4月開始實施。

 

       在國家債臺高築的情況下實現這樣的所謂「教育無償化」,真的能夠實現「育人革命」嗎?

 

       中國詩人王寶池寫過一首律詩《勸學》,詩中的前四句這式樣寫的:「學林探路貴涉遠,無人跡處有奇觀。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意思是説:在學海拼搏,要探究學問的深遠之鏡,越是無人問津的高度,越有美好的學術奇景。古來成才的人士都要經歷種種磨難,在那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紈绔子弟中,誕生出出色人才的可能性很低。

 

       而信手拈來,不用花錢的學習環境,真的能夠實現「育人革命」嗎?日本的現狀是因為經濟窮困而人才減少嗎?

 

       記得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許多中國留學生到日本來留學,當時中國人的平均收入和日本人相比相差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來日的留學生幾乎都是打工掙學費、生活費,不僅得不到家的資助,而且很多人還要給家寄錢,但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學有所成,成為中日兩國各個領域中的砥柱中流,而現在的日本青年,與其説是經濟條件不富裕,不如説是缺乏中國青年的這種拼搏精神(hungry spirit)。中國每年有幾十萬青年出國長期留學,而日本僅有一、二千人,在留學上遠遠落後於中國的日本,在將來的國際化競爭中很難與中國競爭。(有關中日留學情況的對比,詳見筆者「留學狀況預示日本必定輸給中國」日經中文網,2017年7月11日)

 

       因此,筆者認為,日本的財政問題和日本青年拼搏精神的弱化帶來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的弱化是日本在各個方面不斷被中國趕超的根本原因,而這兩個問題又是相互關聯的,一個財政不斷接近破産危機的國家,必然在各方面不斷弱化與退化,並在國民的心理上造成無形的壓力,投下無形的陰影,會使他們在看不到國家前途的同時擔憂自己與家庭的未來,在失去對未來的信心的同時,拼搏精神衰退。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張石 簡歷: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