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人的避忌日成日本盛大節日
2018/01/29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中國有「鬼節」之説,顧名思義,指的是與「鬼」有關的節日,而什麼是「鬼」呢?在中文中,鬼首先是指死人的亡靈,其次才是指妖怪一類的東西。中國現存最早的字典、東漢許慎編著的《説文解字》中寫道:「人所歸為鬼。」郭向注曰:「古者謂死人為歸人。」明代張自烈所撰字書《正字通》中寫道:「人死魂魄為鬼,凡人具有陰陽之氣成形,陰陽散而人死,初死前陰已絕,後陰未來,謂之中陰,通謂之鬼。」
中國有很多「鬼節」,如七月半、清明節等,但是一般來説,是指陰曆七月半的7月15日,也叫「中元節」。「中元節」來源於中國的道教,道教中,把掌管天界(天府)、地界(地府)、水界(水府)三界之神稱為「天官」、「地官」和「水官」。古人以陰曆正月十五為天官生日,故定為「上元節 」(即元宵節 ),七月十五為地官生日,故定為 「中元節 」,以十月十五為水官生日,故定為「下元節」 。
地官是掌管地獄的大帝,也是赦罪大帝,因此人們在這一天進行請求地官赦免死者之罪的各種祭祀活動,民間盛行在這時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招魂,如燒冥錢、上墳、放河燈、做法事等,以祈求超度亡魂。
|
後來佛教傳入中國,這種習俗又和佛教結合在一起。佛教中有「目連救母」的佛經故事,有諸多版本,最早見於東漢初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説盂蘭盆經》,在中國流傳最廣的是變文(通俗佛經)版本,講的是釋迦牟尼佛的神通第一弟子目犍連(簡稱目連、目蓮)救母的故事。目連的母親青提夫人,從不修善,死後被打入陰曹地府,目連為了救母親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見到了在地獄中受苦的母親,心中甚是不忍,但以他母親生前的罪孽,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目連祈求於佛,佛陀教目連于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目連乃依佛之囑,使母親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目連又誦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
據説在印度部派佛教時期,也就是在佛教史中,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到大乘佛教興起前的時期,印度常興辦盂蘭盆會,而在中國,《佛説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但是在印度原始佛教中,沒有祭奠祖先的習慣,《佛説盂蘭盆經》所説的是一種宗教哲學,由於這種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傳到中國後和中元節的傳統融合,得到中國歷代帝王的提倡,得以盛行。
在中國的「中元節」傳説中,地官會在陰曆七月十五這一天打開地獄之門,無數鬼魂湧到陽間,他們之中有許多帶有不祥之氣,如果不實行一定的避忌措施,就會帶來災禍和麻煩。人們認為,七月十五是一年之中陰氣最重的一天,在這一天民間有許多忌諱,如忌諱夜遊、忌諱偷吃祭品、忌諱熬夜、忌諱靠牆等等。
在中國習俗中,並不僅僅七月十五這一天需要避忌,農曆七月,被稱為鬼月。現在的中國也許多有關「鬼節」的避忌,如果把「鬼節」、「禁忌」這兩個關鍵詞輸入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在1月15日的時點,得出約1,130,000個詞條。諸如以「鬼節來了,十大禁忌!」「2017鬼節的禁忌有哪些 ?鬼節禁忌30條」、「中元節有什麼禁忌?鬼節不能做的事盤點」等等應有盡有。
而日本也有「中元」之説,基本上也是接受了中國道教和佛教的 「中元節 」的形式和思想,在明治以前,也是以陰曆7月15日為中心過「中元節」,明治維新以後改用陽曆,各地區過「中元節」的日子有所不同,有的是陽曆7月15日,有的是陽曆8月15日。
大致來説,東日本一般以陽曆7月15日為中心,西日本多以8月15日為中心,全國以7月15日為標準。
但是在日本,「中元」不是人們避忌的日子,而是日本一年中和新年並列的兩個最盛大的節日之一。由於與佛教的盂蘭盆會有關,日本人管「中元節」叫「お盆」。從江戶時代開始,日本在「中元」期間,在祭祀祖先等的同時,會像中國過年時一樣,向照顧過自己的人、商業中的客戶及親朋好友贈送禮品,現在,除了祭祖和互贈禮品,各個機關、公司等也都在這一期間放長假,在外地工作的人一般都在這一期間回老家過節,一派喜慶的氣氛。
![]() |
挑選中元節禮品的顧客(2017年8月) |
人們會把屋子打掃得乾乾淨淨,迎接祖先歸來。日本人把「中元 」看做和祖先團圓的喜慶的日子,我在日本的廣播節目聽到有人説:盂蘭盆節到了,得把家打掃得乾乾淨淨的,要不然祖先會不高興。
毎年8月16日晚上8點( 明治維新前為農曆 七月十六 )在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區的如意岳 (大文字山)等舉行的篝火儀式。 此儀式原是為盂蘭盆會或施餓鬼的民俗活動而舉行,是用火編製成巨大的「大字」等燃燒,火光沖天,舉世無雙。相傳這是為了歡送在「中元節」回到人間的死者的靈魂回陰間,因此也叫「大文字送火」。這種活動雖然來源於「中元節」的傳説,但是現在也已經變成了一種慶典式的活動,和葵祭 、祗園祭 、時代祭並稱京都傳統四大節慶。
為什麼同樣的中元節,來源也大致相同,在日本就會歡天喜地,在中國卻讓人謹慎行事,多有避忌呢?
首先,日本並不太習慣於用「鬼」來指稱亡靈,在上古的《出雲國風土記》中,鬼是一種獨眼的,專吃在田間勞動的農民的可怕的妖怪。後來受佛教和陰陽道的影響,鬼一般是指人形、牛角、虎皮裙、虎牙的怪物等。
![]() |
奈良市春日大社的中元萬燈籠(2016年8月) |
據日本平凡社出版的小百科事典《MYPAEDIA》有關鬼的詞條,鬼是「危害人的想像中的怪物,與中國的鬼的觀念不同。在古代的日本,是吃人的奇形怪狀的怪物的意思,在受到佛教的影響之後,以餓鬼、疫鬼、地獄的赤鬼及青鬼、在羅生門被渡邊綱(日本平安時代中期的武將)切斷胳膊的鬼、摘瘤老爺爺(日本民間故事中的人物,故事描寫兩位長瘤的老爺爺遇到鬼的經歷)中的鬼等形式出現。」(1)總的來説,在日語裏,不能説「鬼」這個漢字完全不包含「死者」的意思,但是不像「鬼」在漢語中那樣,首先和主要的含義都是指死者。
在日本的習慣中,死人一般被稱作「靈」,人無論生前做了什麼事,死了之後都會成神成佛。
日本的「死者即佛」的思想,是日本獨特的佛教文化,在除日本以外的世界上任何佛教國家也不曾見到。在日本的詞典上,在解釋「佛」這個詞時,有一種解釋就是「死者」。
關於這種思想的起源,日本國內學術界也沒有定論,據《岩波佛教詞典》介紹:「日本中世以後,有一種祭祀死者的器具(分字下面加瓦字,日文發音‘ほとき’)的讀音與日語的‘佛(ほとけ)’的讀音相近,漸漸也被用來稱呼死者,同時,在日本,人本身也被看成神(人神),而在佛教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日本人把佛也看成神的一種(蕃神),以此推測,人就是佛,進而也把祖先和死者稱為‘佛’。(2)
日本學者奈良康明指出:「日本古來的靈魂觀認為:人剛死是其靈魂是‘死者靈’,也就是所謂的‘荒靈’。‘荒靈’由於不安定,有作祟之虞,但是通過親屬們進行的葬祭儀式,漸漸被凈化,終於變成了‘御靈’,也就是失去了個性的‘祖先靈’。」(3) 而「‘祖先靈’到後來也是要成佛的。」(4)
而沒有個性,渾然一體的「祖靈」,就是國家與子孫後代的保護靈,是不會再做祟的「善靈」,日本人都追求這種「祖靈」的「冥護」。
日本的「中元」,首先是迎來保祐自己的祖先共同過節的日子,是一種縱向的「闔家團聚」,不亦樂乎?
延伸開來,也是親朋好友互相感謝,使得人與人之間關係更加融洽的日子,大部分日本人都會收到來自朋友、下級、學生或商業夥伴等寫有「中元」的禮品,互相慶祝節日。
而在中國,死是不能使所有的人變為「靈」或「神」的,死首先是「鬼」,而鬼在很多場合,是被活著的人躲避、害怕的一種對象。《説文解字》中説:「鬼,人所歸為鬼。從人,象鬼頭。鬼陰氣賊害,從厶。」在這裡「厶」,是「私」的意思,意為鬼所害人皆為自私。
一些中國人認為:「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陰曆七月十五日)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無數鬼魂湧到陽間渡假,陽間便成為‘它們’的散心地。假若‘它們’安分守紀故然是好,但當中有些帶著妒氣、戾氣、怨氣、霸氣、邪氣、殺氣等不祥之氣到來,而且更是冥頑不靈的那就麻煩了。」(5)
同是「中元節 」,在中國和日本就是如此不同。
《MYPAEDIA》,平凡社,1994年版,196頁。
中村元、福永光司、田村芳朗、今也達編著《岩波佛教辭典》,岩波書店,1989年出版,743頁。
奈良康明編著《日本佛教明解事典》,東京書籍,1995年出版,105頁。
同上。
「你不可不知的鬼節禁忌」,http://astro.sina.com.cn/z/guijie/。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 |
張石 |
張石 簡歷: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