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張石的櫻雪鴻泥 > 為何日本人感受威脅比中國敏感

為何日本人感受威脅比中國人敏感

2015/09/03

PRINT

中日深度觀察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 7月23日,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發表演講,他説:中方從來沒有把日本作為假想敵,但日方卻在推進安保立法過程中不時拿中國説事,渲染所謂「中國威脅」,甚至稱要聯合他國牽制封鎖中國。的確,很少聽到中國領導人談「日本威脅論」,但是日本的領導人幾乎異口同聲地齊唱「中國威脅論」。不僅領導人,日本民眾也很強烈地感到「中國威脅」。據日本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言論NPO與中國日報近4年來的聯合調查,兩國民眾在對對方國家是否對自國形成軍事威脅這一認識上,存在差距。認為「中國對日本存在軍事威脅」的日本人比中國人多出很多。2011年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認為中國在軍事上對日本形成威脅的日本人為57.5%;認為日本對中國形成軍事威脅的中國人為42.7%,2012年則分別為58.7%對45.3%;2013年為61.8%對53.9%;2014年為64.3%對55.2%。從這4年的平均值來看,日本人比中國人高出11.3個百分點。

 
        如果説最近幾年中日兩國對對方國家的軍事威脅感的增強,是由於釣魚島問題,那麼可以説,本來很平穩的釣魚島問題,是由石原慎太郎挑起的,也就是説是由日方引起的,而安倍政權開始以來,在強調「中國威脅論」的同時,一直試圖建立「中國包圍網」。2012年12月27日,第二次擔任首相不久的安倍晉三向國際非政府組織《世界報業辛迪加》投稿並在該組織網路上發表,文章提出了「鑽石安全保障構想」,明確提出遏制中國的「亞洲民主安全之鑽」,聲稱在東海及南海領土爭端中,南海正在成為「中國的湖」,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和美國夏威夷要連成鑽石形,也就是菱形的海洋線包圍網,與亞洲的民主盟友共同確保西太平洋至印度洋之間的海上航行自由。安倍在文中表示,希望日本加入英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五國聯防」,每年舉行安保會議並參加聯合軍演,又提議駐守大溪地的法國海軍協助加強亞洲安保。安倍政權現在也正在推動這種包圍網的形成。

      而從歷史看,從甲午戰爭到二戰結束,日本一直在侵略中國,而中國除幾百年前元軍襲來並大敗而歸外(元軍是否算中國的軍隊還有很多史學上的疑問),從來也沒有侵略或佔領過日本。如此説來,是不是中國人更應該感到日本對中國的威脅嗎?為什麼反倒是日本人比中國人更容易感到對方的威脅呢?

       筆者認為,除了種種政治、軍事、經濟的原因之外,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和中國比較起來,日本是一個多災的國家。日本列島地處歐亞大陸板塊、北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及菲律賓板塊四個板塊的交界處。4個板塊相互碰撞,使得日本列島逐漸從海中突起。這種地理位置使日本的地震和火山活動十分活躍。世界上每年發生的大小地震中,約有10%都是在日本附近發生。1996年到2005年期間,在世界上發生的芮氏6級以上的地震中,有20%都是發生在日本。除地震、海嘯之外,火山也經常噴發,而中國和日本比較,地震比日本少得多,據國際地震中心對1964—1998年間6級以上地震發生情況進行的不完全統計,日本為245次,中國大陸為182次,中國火山也很少,百年來沒有噴發過,而且中國幅員廣大,土地面積是日本的25倍,因此從相對的空間比例來看,災難更比日本少得多。

 
   張石
的其他文章

  參拜靖國的安倍為何還參拜鎮靈社?

  「留日反日」已成死語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中國緣

  中日互厭是虛 互相喜歡是實

  中韓對安倍戰後70年談話有不同視線

  日本為何沒有抵制大陸遊客運動

  日美關係與中日關係是正比例關係

  中國遊客訪日改變日本國會氣氛

        與此對應,日本人防災系統與防災意識比中國人強得多,也就是「未雨綢繆」的意識比中國強得多。日本是全球較早制定災害管理基本法的國家,具有基本法、災害預防和防災規劃相關法、災害應急法、災後重建與恢復法、災害管理組織法等構成的嚴密的防災法律系統,有嚴格、細緻的社會性防災實施系統,有嚴格的防震建築標準,有細緻的防災教育和普及到每個人的嚴格的防災訓練。在中國汶川發生大地震與日本發生東日本大地震後,中國學者經常用日本的防災系統、防災意識與中國比較,一般都會得出中國的防災系統和防災意識遠遠不如日本的「望洋興嘆」的結論。

         中國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在2012年發表一篇名為「中日大地震後兩國災害救助管理比較」的文章指出:「中日兩國救災體制中, 報災體系、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築抗震度、民間組織的參與機制和城市規劃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中國救災體制的建設, 既要發揮自身的政治體制優勢, 又要著力借鑒日本救災防災的成功經驗。」(1)

         在生理學和心理學等科學中,常用一個詞就是「閾值」,閾值又叫臨界值,是指一個效應能夠産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也就是釋放一個行為反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強度。低於閾值的刺激不能導致行為釋放。在反射活動中,當刺激難以使一種行為釋放時,就是閾值提高了;當刺激很容易使一種行為釋放時,就是閾值下降了。

        生活在狹窄而多災多難的島國的日本人,對於危險和威脅的反應的「閾值」,要比生活在幅員遼闊,災難的絕對數值比日本低得多,相對值更低的中國人對危險和威脅反應的「閾值」要低得多,因此他們對危險與威脅的感覺比中國人要敏感得多。這種敏感用在防災、減災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正面意義,但是用在外交上時,有時會産生「過敏性糾紛」。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網站,2012年12月24日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簡歷
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61
具有一般參考性
 
8
不具有參考價值
 
53
投票總數: 222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