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基因編輯魚獲批銷售,無需安全審查
2021/09/22
9月17日,運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品種改良來增加肉量的真鯛作為「基因編輯食品」向日本相關部門進行了申報,並獲得受理。繼蕃茄之後,真鯛作為第二種基因編輯食品在日本國內獲得批准。基因編輯真鯛容易進行品種改良,被期待能有助於降低成本和打造品牌。
此次申報真鯛的是源自京都大學的初創企業Regional Fish。日本厚生勞動省在專家會議上認為不需要進行安全審查,申報之後即批准銷售流通。
可食用部位增加2成
這種真鯛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抑制了名為「肌肉生長抑制素(Myostatin)」的基因發揮作用,使肌肉容易生長。據稱可食用的肌肉增加約2成。京都大學和近畿大學等一直在進行研發。近畿大學教授家戶敬太郎稱,這種魚的「肌肉纖維變粗,口感軟糯」。
![]() |
運用基因編輯技術使可食用部分增加的真鯛(圖片由Regional Fish提供) |
Regional Fish公司暫時不打算面向普通消費者銷售,僅通過眾籌方式進行試銷。從9月17日開始,通過大型眾籌網站「CAMPFIRE」接受鯛魚飯、海帶醃製鯛魚等加工品食品的預訂。從10月開始發貨,商品上會註明是基因編輯食品。根據實際需求考慮是否進行商用生産。
Regional Fish的社長梅川忠典表示,「這是全球首款經過國家手續批准上市的動物基因編輯食品。今後將開發出符合地區環境的魚類品種,為提高地區活力作出貢獻」。
![]() |
以前,魚類的品種改良基本都是選出具有良好特性的個體進行交配。培育出具有目標特徵的品種很難,而且花費時間較長。基因編輯通過簡單的操作,就能抑制目標基因發揮功能。只要找到符合目的的基因,就能在短期內輕鬆進行品種改良。
日本厚生勞動省2019年10月針對基因編輯食品制定出一項制度:如果判斷認為安全性方面與傳統品種改良沒有差異,只需申報即可進行流通銷售。不需要像基因改造食品那樣接受安全性審查。
日本首款基因編輯食品是蕃茄。2020年12月,源自筑波大學的初創企業Sanatech Seed申報了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使抑制血壓上升的物質「GABA」的含量增至約5倍的蕃茄。Sanatech Seed已從9月15日開始面向普通消費者銷售這種蕃茄。
不會同類相殘的白腹鯖
日本的研究人員對其他魚類也在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日本九州大學的特聘教授松山倫也等人創造出了不會同類相殘、容易養殖的「忠厚老實的白腹鯖」。鯖魚在魚苗期會發生同類相殘,産下2~3個月後僅能存活約1成,這成為養殖業面臨的課題。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編輯抑制攻擊性相關基因發揮功能,使攻擊行為等減少了約3成。正在驗證有無過敏物質等安全性。
海外也有把基因改造技術應用於魚品種改良的例子。美國初創企業AquaBounty正在利用基因改造技術開發並養殖能夠快速生長的大西洋鮭魚。
據該公司介紹,這種魚已獲得美國、加拿大、巴西政府的銷售批准,6月首次成功實現商業規模的收穫。不過,由於給魚添加外部基因的做法難以獲得消費者的認可,把基因改造用於魚的品種改良的案例尚未增加。
基因編輯食品普及的關鍵是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北海道大學針對基因編輯技術開展的意識調查顯示,圍繞對消費者益處少的食品,認為「應該推進研究」的受訪者很少。
北海道大學的講師齋藤陽子表示「對生産者而言,(基因編輯的)主要價值在於能夠降低養殖成本。耐心解釋新特點對整個社會有什麼好處,對於獲得認可至關重要」。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