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水産品大量出口,中國加工商賺差價

2023/06/14


      日本水産品的出口正在增長。2022年的出口額超過3000億日元,約10年間增至2.3倍。出口到中國的北海道産扇貝和海參起到拉動作用。在中美對立的背景下,日本水産品的出口勢頭強勁,但存在丟失加工技術的風險。

   

北海道的扇貝出口額接近600億日元(6月2日,北海道稚內市)

  

      6月初,位於北海道北部的猿拂村的漁港陸續迎來扇貝的捕撈船。扇貝從漁船被搬到卡車的貨箱。猿拂村具有日本屈指可數的漁獲量,猿拂村漁業協同組合在2022年度捕獲了逾4萬噸。

   

北海道猿拂村是全國屈指可數的扇貝産地,年漁獲量超過4萬噸

   

      貿易統計顯示,日本2022年的水産品出口額為3361億日元。比2021年增長26%。扇貝是出口增長的主要推動力。2022年的扇貝出口額約為910億日元,相比2012年增至約5倍。

   

    

      日本的扇貝出口額的大半來自北海道。2022年達到596億日元,增至2012年的約6倍。主要出口目的地為中國,2022年約為430億日元,達到北海道出口額的7成。

   


    

      雖然扇貝出口看起來強勁,但近年來出現了變化。

 

      以扇貝為中心的水産專門貿易商豐泉透露,「直到大約10年前,(日本的扇貝)大部分是加工成貝柱出口,但最近幾年,帶殼出口的情況正在增加」。

 

      按品類觀察2022年的扇貝出口(按金額計算、北海道),近6成是冷凍的帶殼扇貝,其餘4成是加工後的冷凍貝柱和生食用冷藏品。

 

      「中國正在形成從日本進口帶殼扇貝、加工後出口到歐美的模式」,鄂霍次克海沿岸的扇貝加工公司表示。該公司每年出口約900噸帶殼扇貝。去殼後自主加工成冷凍貝柱等的扇貝約為2300噸,整體的近3成為帶殼出口。

 

      從每公斤的單價來看,冷凍的帶殼扇貝為近400日元(2022年實際)。另一方面,加工成貝柱等的冷凍無殼扇貝為2500多日元(同上),相差6倍以上。

 

      扇貝加工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坦言:「新冠疫情下技能實習生無法入境,出現人手短缺。雖然我們也很想加工之後再出口,但實在處理不過來」。

 

      與扇貝面臨同樣問題的還有海參。在中國,海參被稱為「黑鑽石」,是交易價格很高的高級食材,2022年日本的海參總出口額超過200億日元。

   

   

      從出口的目標國家和地區來看,2013年香港佔日本海參出口量的9成,但近年來中國內地崛起。2022年,中國內地在出口總體中的佔比達到65%,超過香港。乾海參仍有7成出口到香港,而鹽漬海參和冷凍海參等大部分出口到中國內地。

 

      是否經過加工對交易價格的影響很大。乾海參的單價高,2022年出口的乾海參每公斤單價超過7萬日元。而鹽漬和冷凍等海參的單價僅在2萬日元區間。乾海參的出口量2012年超過了200噸,2022年減至約150噸。

 

      北海道是全日本數一數二的海參産地。日本農林水産省的數據顯示,2022年在北海道捕撈的海參達到約1500噸,佔全日本的近3成。據稱,在北海道擁有加工廠的竹商的主力産品近年來由乾海參變成了鹽醃加工的鹽漬海參。

 

      海參乾燥加工需要2~3個月,而鹽醃加工只需2~3天。「雖然很想進行乾燥加工,但由於技術人員短缺,而且缺少接班人,因此已經沒法加工了」,竹商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出口的鹽漬海參「好像有的直接食用,有的在中國被重新加工成乾海參」。水産相關研究機構擔憂地表示:「海參加工的發源地是中國,日本國內並沒有確立乾燥技術。為數不多的加工企業也因為人口老齡化而不斷減少,技術有可能會失傳」。

 

      在動盪的國際形勢下,日本水産品表現十分頑強。要想從中持續獲得財富,需要具備以中長遠的眼光看清方向的智慧。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塚田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