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車企在取消限制的中國市場何去何從

2018/04/20


      中國領導層作出了全面取消汽車産業外資股比限制的決定。對於外資車企來説,將能提高經營的自由度,但立刻啟動討論提高出資比例的企業並不多。即使中國開放市場,在政府影響強大的中國,不透明的規定和商業慣例仍很多。這令日本企業感到難以單獨擴大業務,因此仍保持著慎重態度。

廣州車展(資料)

        

     日美歐的大型汽車廠商目前都和中國企業建立了合資公司,已全面進入中國市場。以豐田為例,分別與中國第一汽車集團(一汽)和廣州汽車集團(廣汽)成立了對半出資的合資公司,正在擴大生産和銷售。

 

   「目前包括出資比例在內,將維持現狀」,日資汽車廠商的高管如此表示。中國政府4月17日宣佈到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但具體細則的公佈仍需要時間。上述高管表示,「觀察是否真正進行超過50%的出資或需要1年以上時間」。

 

      即使外資借助全額出資子公司拓展在華業務,在特殊的中國市場,要取得成功也面臨諸多課題。

 

    此前,合資公司的中方夥伴一般會負責與中國的黨和政府打交道,還有處理國內專賣店的管理、應對工會等事務。但如果獨自拓展業務,這些事務都將需要自主處理。以日本企業等為客戶的中國律師事務所的律師預測稱:「(中國)政府正在討論的汽車政策的未來方向性、對自動駕駛相關法律法規的解釋、以及勞資問題等需要解決的問題或將不斷浮出水面」。

  

      此外,不透明的監管也是消極因素。尤其是中國政府積極發展的純電動汽車(EV)和自動駕駛等面臨的環境將迅速變化。在中國生産純電動汽車之際,屬於核心零部件的電池要採購在中國製造的産品,眾多規定預計在今後將出台詳細內容。不過在中國,經常需要從規定確定之前開始採取實務層面的應對,如果和中國企業沒有密切的關係,將無法迅速應對這些變化。

 

     那麼,外資車企將何去何從呢?3種前景浮出水面。

  


    首先是維持現狀。即使實際上限制被取消,由於與國有汽車廠商保持合資關係,要改變出資比例等還需獲得合資夥伴的同意。目前,在合資關係上,外資提供技術、中方負責銷售的情況很多。一位日資合資公司的高管透露,「提出變更出資比例,將損害夥伴的感情,如果因此導致業績下降就麻煩了」。本田表示,「與合資夥伴具有良好關係,包括出資比例在內,還沒有調整的計劃」(本田公關部)。

   

    第2是以取消限制為契機解除合資關係和通過全額出資來拓展業務。外資企業可取得合資公司的全部股權,或將其出售之後建立新公司。

 

    第3是「略微提高出資比例,例如提高至(可以收歸合併子公司的)51%等」(外資證券分析師)。在已成為世界最大的中國汽車市場,合資公司賺到的收益巨大。有觀點認為,要取得全部股權,需要鉅額資金,以較少資金推高合併業績的做法是合理的,同時合資夥伴的反對也不會那麼強烈。

 

    美國純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正在以過半出資為前提準備進軍中國市場,有望成為此次限制取消後的首批適用案例之一。特斯拉的在華業務能否順利推進?這或將成為預測決定取消限制的中國市場今後走勢的試金石。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多部田俊輔 重慶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