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打一場汽車産業翻身戰
2017/09/22
「同樣的錯誤不能犯兩次。目標只有一個,必須明確」,熟知中國當局內情的相關人士這樣透露。中國政府的目標是什麼呢?那就是抓住純電動汽車主導的汽車産業結構調整這一絕佳機會,培育出能擁有全球頂尖品牌的國産汽車企業。
中國最大環保車廠商比亞迪(BYD)的純電動汽車 |
中國2016年的新車銷量突破2800萬輛,鞏固了全球最大市場的地位。不過,中國也注意到自身的重大失敗。中國政府規定,外資車企進入中國時需要與國內車企對半出資,希望借此學習外企的先進技術和經營方式,但期望多半都落空了。
「我們就算什麼都不幹,合資的外企也會拼命賣自己品牌的車賺錢。對半出資,我們能拿一半利潤,根本沒必要幹活」,一位30多歲的國內車企男員工這樣表示。結果導致中國車企實力不濟,市場上外資品牌越做越大。這成為第1個失敗。
第2個失敗是作為競爭力源泉的零部件。中國允許外資零部件廠商成立獨資企業。這樣一來,儘管中國汽車市場實現快速增長,但卻沒有培育出有實力的國內零部件企業。目前中國正為如何在新時代一舉彌補這一失敗感到焦慮。
6月,中國調整了外資車企的投資政策。撤銷了此前要求其在國內生産銷售汽車時,最多只能與2家中國車企成立合資企業的規定。在純電動汽車等環保車領域允許成立第3家合資企業。
因在原有框架下未能打造出有實力的國內車企,中國感到了焦慮。新政策出台後,率先行動的便是早早進入中國、一直與政府保持蜜月關係的德國福斯。中國政府允許大眾選擇國有主力廠商安徽江淮汽車(JAC)作為第3家合資對象。
大眾的小型車高爾夫 |
不過,中國政府沒有像以往那樣繼續優待大眾。大眾原計劃在與江淮汽車的合資企業使用大眾集團的「西雅特」品牌,但未能獲批。汽車行業相關人士認為「如果批准(使用西雅特品牌),就會重蹈汽油車時代的覆轍」。
中國政府之所以允許成立第3家合資企業,就是希望在新框架下打造全新的中國環保車品牌。即便允許合資,但至少採用國産新品牌。中國政府希望外資僅僅起到協助作用,這與現有的合資框架完全不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