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車行業為何違規行為不斷?
2018/08/10
日本汽車的生産一線正在動搖。8月9日,馬自達、鈴木和雅馬哈引擎3家企業宣佈,在新車出貨前的品質管理檢驗環節,發生了違反規則的不當做法。在2016年三菱汽車等企業的燃效數據造假問題曝光後,在8家乘用車企業中,5家的違規問題浮出水面。如果不改變製造一線違規行為的土壤,日本産品製造的信譽有可能受到損害。
「不是有意圖的行為,但是不恰當的數據處理,正在嚴肅對待」,馬自達董事菖蒲田清孝9日在東京舉行記者會,説明了廢氣檢驗等的違規行為的原因。
![]() |
馬自達董事菖蒲田清孝(右)在記者會上鞠躬道歉(8月9日,東京都港區) |
鈴木等3家企業在廢氣成分檢測中,將無效的檢測值改為有效。鈴木2012年6月以後生産的6401輛汽車存在違規行為,相當於留有抽檢數據的1萬2819輛的約半數。馬自達在2014年11月以後生産的72輛汽車、雅馬哈2016年1月以後生産的7輛摩托車存在違規篡改行為。
日本汽車被普遍認為品質管理嚴格,為何未能發現違規行為呢?
整車本來需要由國家保證安全性,但通過各企業具有資格的檢驗員代行出廠檢驗,能節省運至車檢廠的時間,使大量生産成為可能。此次鈴木等的違規行為發生也是由於企業代行。例如,汽車在滾輪裝置上行駛檢測廢氣時,超出了速度和測定時間的確定範圍。
![]() |
這3家企業被發現出廠檢驗問題的背景是,2017年秋季以後曝光的日産與速霸陸由無資格人員參與檢驗的問題。在該問題的延長線上,兩家公司在2018年春季以後曝光了篡改燃效和廢氣數據的違規行為。由於沒有滿足比國家安全標準更加嚴格的內部標準,篡改似乎形成常態化。
在速霸陸和日産的篡改問題發生之後,日本政府在2018年7月要求進行了新的調查。馬自達等3家企業的違規行為于9日被曝光。這3家並未篡改數據,但在製造一線,違規行為已形成常態化。
在豐田、本田、三菱汽車和大發工業,並未發現出廠檢驗違規問題。豐田表示,由於燃效和廢氣的測試設備實現自動化,「出具檢測結果無需人工操作」,有效防範了問題。
問題被曝光的3家公司將不符合這些條件、被稱為「跟蹤錯誤(TraceError)」的檢驗結果用作正式數據,存在「人為錯誤」的側面。
日本中西汽車産業調研公司的分析師中西孝樹指出,關於出廠檢驗問題, 「可能發生了制度疲勞。雖然是罪過,但也是日本固有的問題」。他認為,在數位化不斷推進的汽車産業,規則的監督方法等制度正在變得陳舊。
2016年除了出廠檢驗之外,三菱汽車和鈴木在研發時的燃效數據檢測試驗不符合國家規定一事被曝光。在8家大型乘用車企業中,完全不存在各種違規行為和問題的只有豐田、本田和大發這3家。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