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3大車企業績惡化 依賴中國戰略面臨考驗

2019/05/08


      歐洲大型汽車廠商的業績明顯惡化。德國三大汽車廠商2019年1~3月的凈利潤聯袂下滑。大眾(VW)在佔據近20%份額的中國市場出現減速,此外面臨英國脫歐問題的歐洲市場也停滯不前。2021年之後歐洲將施行更為嚴格的環保限制。一直以來以中國為增長原動力的歐洲汽車廠商正直面「考驗的時代」。

     

德國的汽車出口截至4月也出現2位數下滑(德國北部埃姆登港,reuters)

  

      德國寶馬(BMW)5月7日發佈的2019年1~3月財報顯示,凈利潤為5.61億歐元,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75%。4月歐盟(EU)警告寶馬與另外兩家汽車巨頭形成卡特爾壟斷聯盟,為應對將隨之而來的罰款,寶馬計提了14億歐元。不過即使剔除這一影響,汽車部門的營業利潤也大幅減少了約4成。其原因是研發和設備投資的費用出現增加。

 

      寶馬首席執行官哈拉爾德·克魯格(Harald Krueger)在電話會見上表示,「2019年將是艱難的一年。面臨的環境充滿不穩定和不確定性因素」。

  

      德國戴姆勒主力乘用車部門的營業利潤也減少37%。大眾剔除柴油車違規排放事件的訴訟相關費用,營業利潤增長15%。不過,由於會計方法變更等産生較大影響,上年同期利潤率在集團內部排第1和第2的奧迪和保時捷的利潤分別下滑15%和12%。

  

      包括法國雷諾和法國標緻雪鐵龍集團在內,德法5大汽車廠商1~3月的全球銷量下滑了8%。德國3大車企雖然均未下調全年的業績預期,但是卻發出了「將降至預期範圍的下限」(大眾)、「並不能説朝著達成目標前進」(戴姆雷)等悲觀的聲音。

        

  

      對於德國3大汽車廠商來説,中國市場的動向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業績的好壞。據英國調查公司LMC Automotive統計,2018年在中國乘用車市場上,大眾以18%的份額位居首位。排在第2的上海汽車為9%,豐田汽車和本田分別僅佔6%。

  

      在中國市場上,2018年德系車的整體銷量達520萬輛,擴大至2010年的約2.6倍。而從3大德國車企的中國銷量在其乘用車全球銷量中的比例來看,大眾達到40%,戴姆勒和寶馬也佔到約30%等。可見對中國的依賴正迅速加強。

  


      德國汽車行業智庫「汽車管理中心(CAM)」的史蒂芬·布拉澤教授指出「依託在中國市場的良好表現,德系車企實現了高於平均水準的增長」。不過,當整體趨勢改變的時候副作用也更大。布拉澤教授警告稱「在中國市場走向危險的狀況的時候,(德系車企)將直面脆弱性」。相比明顯低迷的量販車,高檔車仍表現堅挺,但在不實施打折等促銷的基礎上要推高銷量變得困難。

  

      中國市場的不確定性在增強,一方面,在作為本地市場的歐洲新車市場上,歐洲車企截至3月的銷量也已連續7個月同比下滑。為應對市場減速,原本應該加緊削減開發費和設備投資等成本,但是歐洲汽車廠商卻無法這樣做。原因是歐盟將於2021年施行新的燃效標準。規定到2021年在歐盟內銷售的新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得超過95g/km。但目前各廠商碳排放量的削減處於原地踏步的狀態,距離目標值仍存在很大差距。

  

      據英國汽車調研公司JATO Dynamics調查,按現狀發展下去,到2021年歐洲汽車行業整體有可能面臨336億歐元的罰款。其中,大眾將被罰款92億歐元,標緻雪鐵龍可能被罰54億歐元,如果成為現實,這些車企的相當大一部分利潤將付之東流。投資調查公司Evercore ISI預計,2021年之前大眾有必要投入40億歐元、戴姆勒有必要投入16億歐元的對策費用。

  

      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汽車研究中心(CAR)負責人費迪南德·杜登赫費爾指出「估計德國車企會想盡辦法達到標準。到2030年德國車企將成為贏家」。

   

      預計今後2~3年作為「搖錢樹」的中國市場的減速及歐洲的環保限制等諸多不穩定因素將對歐洲汽車廠商的業績構成擠壓。大眾首席財務官(CFO)佛蘭克·威特強調「世界經濟的風險出現增強。必須加快改革的速度」。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法蘭克福 深尾倖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