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純電動車市場踩下急煞車

2020/05/27


       中國的純電動汽車(EV)普及正在踩下急煞車。中國政府2019年減少對廠商的銷售補貼,隨後銷量迅速下降,2019年銷量減少4%,首次出現負增長。這樣一來,原定到2025年銷售約700萬輛的轉向純電動汽車的大膽目標基本難以實現。中國政府緊急將預定於2020年內結束的純電動汽車補貼延長2年,加以提振。不過,由於其他重要的普及舉措未發揮作用,中國的純電動汽車戰略或將不得不大幅調整。

  

 

       「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有史以來補貼降幅最大的一年」,比亞迪在3月底發佈的2019財年(截至201912月)財報中,如此説明利潤銳減的原因。

 

       中國政府2019年減少對純電動汽車廠商的補貼,與此前相比最多減少至一半左右。受此影響,比亞迪的凈利潤大減42%,降至16億元。該公司1~3月業績進一步惡化,凈利潤同比減少85%。與比亞迪並列北京汽車集團的業績同樣低迷,稱補貼的減少招致了盈利惡化。

 

       業績充分顯示出中國純電動汽車市場的擴大依賴政府的鉅額補貼。此前就有觀點指出,依賴補貼的話中國的純電動汽車普及遲早陷入困境,如今這成為現實。

 

       新舉措未發揮作用

 

       目前的狀況是2017年為推動純電動汽車普及而作為主要新政策推出的「NEV積分政策」很難説正在發揮作用。該政策要求各廠商的純電動汽車生産比例達到在華銷量整體的1成左右,希望借此推動普及。但是,這種突然的政策實施更有利於中國企業,遭到外資企業的反對,在推遲一年的2019年啟動。

 

       但是,在制度實施的第一年,大型外資車企來不及進行推出純電動汽車的準備工作,大部分企業未能符合新政策的標準。已開始有聲音表示「這項制度基本失去意義」(日系車廠商),據傳中國政府討論調整制度設計。

 

       這種政策的混亂加上經濟的低迷,使得中國2019年的新能源汽車(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等合計)銷量比2018年減少4%,減為120萬輛,首次低於上年。

 

       這意味著政府的預期未能實現。中國政府此前希望讓中國企業佔據優勢,把中國打造成世界第一的純電動汽車大國。將補貼作為最大的推進力,目前為止僅向中國企業就補貼了超過1萬億日元的資金。各國的外資企業質疑這種做法,但中國不以為意,2019年春季提出了到2025年使新能源汽車銷量提高至700萬輛的大膽構想。

 


 

       但成為大致目標的700萬輛原本就是極高的數值,相當於中國新車銷售整體的25%左右。在2019年首次出現負增長的背景下,要達成目標,今後需要維持每年近40%的增長,可以説在事實上無法實現。

 

       對中國政府而言還有一項誤判,即此前寄予厚望的中國新興企業如今相繼陷入困境。在中國,自2015年前後起,押注政府補貼的創業企業相繼湧現,至少有約60家新興純電動汽車企業成立。

  

       其中的代表性企業之一上海蔚來汽車(NIO2018年在美國紐約市場成功上市,但隨後接連發生純電動汽車起火事故,銷售低迷。到2019年夏季該公司不得不裁員約1000人。作為中國純電動汽車的獨角獸(總市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未上市企業)中的強有力企業,威馬汽車和拜騰(Byton)也自2019年下半年起裁員。

 

       補貼延長2年

 

       這種情況再加上新冠疫情的難題,中國政府如今不得不調整普及純電動汽車的戰略。作為提振舉措,3月緊急決定把原定2020年內結束的純電動汽車補貼延長2年。不過,即使有這些新政策,如今一線仍然處於混亂狀態。該補貼附加了條件,即如果車輛銷售價格超過30萬元,則不屬於補貼對象。

       

       為此而慌亂的是美國特斯拉。該公司今年春季啟動了部分車型的漲價。但鑒於突然延長補貼的政策,在宣佈漲價的短短數天後,為了獲得補貼,該公司又緊急對超過30萬元的車輛降價。這種反覆也給消費者帶來影響,行業內有聲音表示,「中國頻繁出現政策變更,企業也難以應對」。

 

特斯拉的純電動汽車(reuters)

 

       在2018年以後中國政府描繪的轉向純電動汽車的構想如今日趨欠缺現實意味。各家車企的中國戰略今後也肯定要受到很大影響。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上尚志 廣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