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車載電池生産將增加至15倍
2020/12/11
歐洲迅速建立起了純電動汽車(EV)核心零部件——電池單元的生産體制。各企業的總計劃産能到2025年將超過300吉瓦時(GWh),達到2019年的15倍以上。在東歐,南韓企業領跑,德國福斯和法國標緻雪鐵龍集團(PSA)等汽車巨頭也決定涉足。在歐盟的産業扶持政策推動下,純電動汽車産業的範圍正在擴大。
![]() |
11月,「原以為放棄了歐洲的電池工廠」,德國的汽車零部件廠商的高管對於松下的舉動感到驚訝。松下當時宣佈將與挪威能源企業Equinor ASA等合作,討論在歐洲新建電池工廠。
![]() |
安裝在大眾純電動汽車底盤中央的電池(德國東部茨維考的大眾工廠) |
在那前一天,從中國長城汽車電池部門獨立出來的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SVOLT Energy Technology)宣佈,在德國西部薩爾州(Saarland)投入20億歐元,建設年産能24吉瓦時的電池工廠。
可供500萬輛聆風使用
統計目前13家企業發佈的在歐洲的産能發現,到2025年達到約315吉瓦時,按日産汽車的純電動汽車「LEAF(中國名:聆風)」的電池(長續航型,62千瓦時)計算,可供約500萬輛使用。2019年還僅為約20吉瓦時,當前出現激增。
領跑的是南韓企業。2018年以後,三星SDI等3家企業在東歐啟動生産。LG化學在波蘭計劃到2022年將産能擴大至65吉瓦時,用於向大眾等供貨。
隨後中國企業也來到了歐洲。世界最大電池廠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在德國中部圖林根州將自2022年投産,向寶馬等供貨,孚能科技也決定進駐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戴姆勒宣佈了對該公司的出資。
與此同時,歐洲企業也將強化生産體制。大眾和寶馬出資的瑞典初創企業Northvolt將自2021年起,在瑞典量産採用水力發電、溫室氣體排放較少的電池,同時在德國北部薩爾茨吉特(Salzgitter)與大眾建立合資工廠。在汽車巨頭之中,標緻雪鐵龍也法國帥福得(SAFT)建立合資公司,在法國和德國分別建設24吉瓦時的工廠。
歐盟扶持政策結出果實
Northvolt和標緻雪鐵龍的計劃均獲得歐盟委員會和德法政府等的支援。2017年歐盟委員會提出的産業扶持政策「歐洲電池聯盟」正在結出果實。11月24日,歐盟委員會的副主席馬洛斯·塞夫科維奇自信地表示,「歐盟的汽車行業能在2025年之前生産所需的數量」。據稱還能用於出口。
![]() |
特斯拉的柏林工廠也將刺激歐洲的電池需求(Reuters) |
2017年時,歐洲幾乎沒有量産電池單元的企業。歐盟委員會對於純電動汽車的核心零部件依賴亞洲企業産生危機感,作為歐洲投資銀行等的産業扶持框架組建了電池聯盟。
此外,供應鏈也已形成。大型化工企業德國巴斯夫集團(BASF)和優美科(Umicore)(比利時)決定新建正極材料工廠,在芬蘭生産鈷材料。此外,日本東麗也將在歐洲投資,生産電動汽車主要零部件的隔離層(絕緣材料)。在下游行業,優美科將通過廢棄電池提取鈷和鎳等,推進回收利用技術的實用化,Northvolt也將與汽車巨頭展開合作。
美國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茲成立的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突破能源)的歐洲高級主管Ann Mettler稱讚説:「電池聯盟將歐洲推到了世界的舞臺上。打造價值鏈這一模式非常成功」,呼籲在不排放溫室氣體的燃料電池車(FCV)所需氫能的生産方面也推出同樣的機制。
日本企業加快「全固態電池」開發
日本經濟産業省提出到2030年代中期取消純汽油驅動汽車銷售的目標。不過,在電池市場,中國和南韓企業的存在感提高。在純電動汽車(EV)等電動車普及的背景下,日本企業將加快新一代電池的開發。
索尼搶在世界之前實現了鋰電池的實用化,日本一直在可充式電池領域具有優勢。不過,近年來在供給規模和成本競爭力方面,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等中國企業崛起。日本企業在世界市場的存在感正在下降。
想要捲土重來,關鍵是被視為新一代電池首選的「全固態電池」。固體不易起火,同時能源效率更高。如果用於純電動汽車,有望延長續航距離。
在研究開發方面,日本被認為處於領先地位,豐田力爭2020年代前半期實現實用化,與松下合作加快開發。
隨著環保政策向前推進,日本的車載電池開發和投資有可能取得進展。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法蘭克福 深尾倖生、小泉裕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