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産「可持續航空燃料」可能迅速崛起

2022/11/11


      在各國實力企業競相開發的「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方面,中國産燃料進入了實用階段。中國大型國有石油企業——中國石油化工集團(Sinopec Group,簡稱中石化)已開始向歐洲空中巴士(Airbus,簡稱空中巴士)的天津基地供貨。為了實現航空脫碳,SAF出現了巨大需求,目前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在擁有豐富的SAF原料「廢棄食用油」的背景下,中國産SAF有可能會迅速崛起。

   

在中國為飛機補充燃料的作業人員(REUTERS)

   

      「下一步是開拓市場。將在整個(航空行業)構建供應鏈」,中石化旗下負責生産生物航空燃料(SAF的一種)的中國石化鎮海煉化的負責人充滿信心地説。

 

      獲得「RSB」國際認證

 

      中國民用航空局前段時間已批准飛機使用中石化開發的燃料。據當地報紙報道,該公司還獲得了聯合國推薦的民間認證「可持續生物材料圓桌會議(RSB)認證」,這在亞洲企業中尚屬首例。

 

      為此,空中巴士已開始在天津工廠採購中石化的燃料。據中國當地報紙《中國日報》(China Daily)報道,空中巴士全球執行副總裁兼中國首席執行官(CEO)表示,在天津生産和交付飛機時,將把SAF作為標準和長期可持續燃料的選擇之一。10月12日,空中巴士在向中國東方航空交付一架飛機時使用了含有5%的中石化SAF的燃料。

 

      SAF通過使用來源於植物的成分和廢棄油料作為原料,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全球各大航空公司均已開始採取相關舉措,據説通過使用SAF作為燃料,最多可使飛機飛行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減少8成。

 

      原料是廢棄食用油

 

      中石化的SAF以餐飲店等産生的廢棄食用油為原料。在中國,對污水溝等積存的廢油進行非法再利用而生産的「地溝油」屢次成為問題,甚至還出現在國外的新聞報道中。據悉,中石化開發出了專用催化劑和處理技術,通過有效去除硫及氯等物質,使地溝油得到充分利用。

 

       中石化已建成年産10萬噸的生物航空燃料工廠,「可以完全消化擁有1千萬人口的城市排放的地溝油」。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油消費國。據來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中國的食用油(植物油、黃油、魚油)的消費量在2021年達到4123萬噸,佔到全世界的約2成。每人平均年消費量也達到28kg,比總消費量排在第二的印度多4成左右。當然,廢油的排放量也遙遙領先。

 

    

      如此具有「潛力」卻沒有被有效利用是因為中國航空企業致力於環保的行動遲緩,過去沒有需求。中石化2000年代就著手開發生物航空燃料,2010年代實施了試飛,但沒有開始大規模生産。

 

      中國企業開始紛紛建立供應體制

   

      局面出現改變的最大原因是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的行動。國際民航組織2021年開始實施行業發展框架「CORSIA」,其中規定各航空企業不再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雖然現在不強制執行,但預計2027年將開始強制執行,中國航空企業也將不得不響應。

 

空中巴士的天津工廠(REUTERS)

  

      看到確實會産生龐大的需求,中石化以外的企業也開始紛紛建立供應體制。生産聚丙烯等的東華能源2022年2月宣佈,計劃與美國企業霍尼韋爾(Honeywell)旗下的工程公司合作,2023年在中國南部廣東省開工建設年産能力100萬噸級的SAF工廠。據説將使用廢食用油及畜産和肉食加工等産生的油脂。

 

      中國調查公司前瞻産業研究院介紹,中石化的航空燃料産量在2019年約為3100萬噸,佔到中國總産量的約6成。現在的SAF産能為年産10萬噸,總體來看規模還很小。另外,中石化尚未公佈SAF的生産成本。一般SAF的價格是普通噴氣式引擎燃料的3~5倍。生産規模和成本走勢將是今後的焦點。

 

      中國以外的航空企業也幾乎都沒有找到應對CORSIA的方法,SAF在全世界處於短缺的狀態。中國産的SAF也受到日本航空企業的關注。日本航空企業表示「希望驗證品質和經濟效益」,但指出「中國開始響應CORSIA的2027年以後,中國政府有可能限制對外資企業進行銷售」,對確保供應量顯示出擔心。

 

      中國産品也有在國際政治形勢下、越來越難以交易的風險。SAF也需要確保一定量的國産及分散供貨商。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比奈田悠佑 北京、川上梓 東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