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日本沉沒,而是亞洲在沉沒

2022/12/01


  亞洲城市的地面下沉加劇,洪災風險正在加大。加上氣候異常及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佔亞洲總人口約3成的12億人的生活面臨洪水等危險。在對世界經濟增長起到重要拉動作用的亞洲,洪災風險升高,給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後的經濟復甦蒙上陰影。

   

  10月上旬,縱貫泰國南北的大河湄南河氾濫,首都曼谷近郊的寺院和住宅浸泡在水中。有些地區的洪水達到了成人的齊腰位置,當地居民説:「洪水高度是往年的23倍」。

   

  

  近年來亞洲各地發生大規模洪澇災害並非偶然。美國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研究所的研究團隊使用人造衛星測量了20152020年全球99個城市的地面下沉速度,結果顯示在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有17個位於亞洲。下沉速度最快的是天津,每年達到52毫米以上,雅加達(34毫米)、曼谷(17毫米)等東南亞主要城市也排在十分靠前的位置。

   

  羅德島大學研究所副教授Matt Wei發出警告稱,「如果不採取對策,很多地區遭受大規模洪災的時間會比預想的更早」。受全球變暖的影響,海平面每年上升2毫米以上,地面下沉速度更是快520倍。

  

  地面下沉是在快速推進城市化進程的背景下,因過度抽取地下水用於生活和工業而引發。亞洲的很多大城市本來就位於沿海地區或河口的低窪地帶,雖然每年只下沉幾釐米,但如果放任不管的話,洪水帶來的損失就會擴大。

  

     

  過度開採河流等的沙土也被指出是地面下沉的原因之一。泰國地理資訊與空間技術發展局執行主任阿農表示,「如果不查明陸地下沉的原因並採取有效的對策,將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後果」。

    

  雅加達6成以上面積已在海平面以下,被稱為「零米地帶」。世界銀行指出,如果不採取措施,「雅加達北部到2025年將下沉到海面以下45米」。

  


  

  越是政局不穩的低收入國家,在水災面前越是脆弱。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等6月發佈的報告顯示,世界上面臨水災風險的人數超過18億,其中大約12.4億(佔7成)集中在南亞和東亞。

    

  經濟損失也是逐年嚴重。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統計,洪水及暴雨等氣象相關災害的受災金額20102019年為1.381萬億美元,比20002009年增加了近5成。

  

   

  巴基斯坦在6月中旬以後,有3分之1的國土遭到水淹,3300萬人受災。受災金額達到400億美元,成為「史上最嚴重的洪水」(氣候變化部長雷曼女士)。孟加拉、中國及印度也因為幾十年不遇的降雨量造成100多人死亡。世界銀行分析稱,「如果重建支援夠不到的貧困地區受災,影響將長期存在」。

    

  政策手段對控制地面下沉是有效的。東京在快速經濟發展期19501970年代不斷下沉,下沉速度在世界上也排在前列。有的地方每年下沉20釐米(200毫米)以上,但通過在法律和條例中引進抽取地下水的限制,東京幾乎控制住了地面下沉。

   

泰國的洪水(10月中旬,泰國北部)

  

  為了減輕風險,也有的國家開始下猛藥。印度尼西亞從2024年起將把首都功能轉移到婆羅洲島東部的新城市東加里曼丹省。遷都的理由之一是首都雅加達嚴重的地面下沉。

   

  亞洲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務之急是防止地面下沉,建設抗水災的城市。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井上航介 曼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