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數據資源攻防起硝煙

2018/01/17


        圍繞網際網路上的瀏覽和購物記錄等「數據資源」,中美正展開激烈的攻防。在經濟邁向數位化的背景下,數據在消費者嗜好分析和宏觀預測等方面將成為作為經濟活動基礎的寶藏。其品質和數量將決定競爭力。擁有巨大消費市場和眾多網際網路企業的中美將展開在數據資源方面確立優勢地位的霸權之爭。

       

      美國過度警惕來自中國的收購?

 

    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螞蟻金服1月2日宣佈放棄對美國國際匯款服務企業MoneyGram(速匯金)的收購。螞蟻金服曾一度希望獲得與電子結算服務「支付寶」的相輔相成的效應,提出以約12億美元收購在世界200多個國家提供匯款服務的MoneyGram。

    

     

    但是,從安全保障上的觀點來審查外資企業收購的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叫停了這筆交易。有美國律師對於其中原因分析認為,美國擔心美國人的資産和匯款資訊等「MoneyGram的個人數據洩漏」。

  

    在美國,很多觀點認為,中國的個人資訊管理缺乏可靠性,認為阻止中國企業收購理所當然。但中國新華社批評指出,CFIUS的國家安全審查就像「黑盒子」,進而表示過度警惕中國企業的這種「過敏症」應該治治了。

  

    不過,就在之後,螞蟻金服在中國國內不完善的個人資訊管理被曝光。遭曝光的問題是,支付寶用戶在瀏覽2017年度帳單後,幾乎自動被同意向第三方提供個人資訊。雖然螞蟻金服此後表示了道歉,更改了系統,但也反映出對中國資訊管理的擔心並非只是美國的過敏症。

  

      世界數據生成量2025年將膨脹至10倍

 

    一連串的舉動似乎都象徵著中美圍繞數據資源的攻防。美國谷歌等5大網際網路企業在全世界每天收集龐大的數據。另一方面,在擁有14億人的巨大市場中國,5億人使用的智慧手機結算服務「支付寶」每秒將2千條結算資訊存入伺服器。據稱世界的數據生成量到2025年將達到163萬億GB(千兆位元組),膨脹至2016年的10倍。只要收集數據,就能相應地提高人工智慧(AI)的性能。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就曾指出:「龐大的數據將成為現代的石油」。這種認識將推動中美展開行動。

      

 谷歌的數據中心(美國奧克拉荷馬州)

       

    美國在數據資源方面將中國視為假想敵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將對網際網路的監管視為「國家主權問題」。中國2017年6月施行了《網路安全法》,對外資將中國國內數據轉移至國外進行了嚴格限制。雖然被一些國家批評,但並未改變優先重視國家安全的姿態。美國蘋果公司已經宣佈將中國雲業務交給當地企業運營,海外企業也正在苦思應對舉措。

 


    不能交出美國民眾的敏感資訊——美國國會跨黨派議員2017年11月向國會提交了加強CFIUS(外國投資委員會)功能的修正案。核心舉措是嚴格進行審查的規則,意在避免個人資訊和基因資訊等有關美國民眾的「敏感資訊」落入外國政府和外國企業手中。

    

    CFIUS此前的審查對象主要是軍事和半導體等直接關係到安全保障的案件。但如果法案的上述修正案獲得通過的話,收購掌握美國國民個人數據的企業也將有可能受到嚴格審查。在美國參議院的聽證會上,參與CFIUS工作的前政府高官提供了證言。對於被懷疑中國政府參與經營的中國企業不斷收購掌握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尖端領域技術和資訊的美國企業顯示出了危機感。可以説,上述法案在事實上試圖阻止中國企業的收購。

 

      日歐探索數據流通方式

  

    另外,對個人資訊保護持嚴厲態度的歐盟(EU)也計劃2018年5月全面施行嚴格限制數據轉移至歐盟區域外的「一般數據保護條例(GDPR)」。歐洲的制度並非單純限制資訊的流通。還將同時推出另一個機制,即「具備充分保護水準」的國家和地區即使沒有單獨獲得許可,也允許個人資訊流向區域外。在保護數據這一資源的同時,力爭兼顧商業運用。

  

    日本作為缺乏數據資源的國家更倡導相關資源的自由流通。2018年春日本有望與歐盟之間就新框架達成協定,將確保媲美歐盟的保護水準,日歐之間數據轉移將更容易。日本與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南韓都將接受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制定的個人數據跨境流動規則,也正在敦促中國接受。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上海 小高航,華盛頓 鳳山太成、八十島綾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