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摩擦中,三星依然重視日本
2019/09/25
在日韓産業界因出口管理嚴格化而動搖的背景下,處在漩渦中的南韓三星電子重視日本的採購態度目前並未改變。對於主導尖端半導體開發的三星來説,從在零部件方面領先的日本進行採購是必然的,日系企業也沒有理由放棄巨大客戶三星。不過由於政治對立,依賴日本的風險表面化,「日韓半導體聯盟」的前景開始面臨不確定性。
「有沒有實際啟動禁運的可能性?」「我們很難猜測日本政府的真實意圖」。在7月1日,日本政府宣佈加強對半導體和顯示器生産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的出口管制時,不僅是銷售3種管制對象材料的廠商,各家供應商的營業負責人也相繼接到三星採購部門的詢問。
![]() |
三星副會長李在鎔 |
事前從日本經濟産業省獲得説明的日系廠商回答稱,「聽説如果文件齊全,將像以往那樣發出許可。不會導致貴公司關閉工廠」。但三星仍將總部的採購團隊派到日本,單獨訪問供應企業,為確認産量和庫存而奔走。
三星主要供應商日企佔23家,僅次於南韓
在三星拉動技術開發的半導體領域,主要零部件中很大一部分依賴於日本企業。在三星公開交易關係的100家主要供應商名單中,日系企業為23家,排在第2位,僅次於南韓企業(39家)。從這23家的構成來看,住友化學、SUMCO和大陽日酸等原材料廠商、東京電子、佳能和愛發科等生産設備企業在列。
![]() |
一家供應半導體製造用藥液的化學企業的高管表示,「三星非常清楚改變供應商的風險」。半導體的生産要在2~3個月裏完成據稱達到數千道的精細工序。即使是同一種材料,不同企業也存在微妙的「特點」,如果改變供應商,有可能招致良品率下降。
在顯示器和電池等領域,日本企業也控制核心材料。日本化學廠商旭化成的副社長兼執行董事柴田豐指出,「不認為原材料能輕易改變」。實際向三星供應半導體零部件的日企高管異口同聲地表示,「三星管理層(重視日本的)採購態度並未動搖」。
南韓總統文在寅7月10日緊急召集大型財團的領導人時,事實上領導三星集團的副會長李在鎔仍優先赴日本出差。除了提前計劃好的金融機構之外,還與生産設備和零部件企業的高管進行面談,在政治對立的背景下呼籲推動企業合作。
在電視、手機、半導體和顯示器等領域,三星一直在趕超日本企業。在增長過程中,始終貫徹「向日本學習」的經營方針。
從創始人李秉喆(已故)、中興之祖會長李健熙、到副會長李在鎔,連續3代三星領導每人平均到日本留學。有電子企業的前高管表示,他們能講一口流利的日語,「相繼敲定與日本企業的合約」。
![]() |
三星從祖業製糖業進入電子産業的契機是1969年與日本三洋電機成立黑白電視合資企業。之後攜手NEC、東芝、東麗、索尼和住友化學等,打下了巨大企業的基礎。在位於南韓水原市三星總部內的「三星創新博物館」,提及了對三洋的感恩。
輕視自力更生,重視外部
在三星工作的日本技術人員表示,三星從其他企業吸引技術的背景是「在追求短期成果的南韓企業,難以推進以5年、10年為單位的基礎研究」。對於提高採購力的三星來説,與自主開發相比,從外部採購尖端零部件在成本方面更為合算。
另一方面,日本供應商也存在「三星優先」的情況。
對於日本的供應商而言,此前屬於主要合作夥伴的日本電子企業相繼關閉和縮小業務。在日本企業退潮的背景下,三星成長為世界最大元器件企業,在半導體領域擁有8萬億日元銷售額,在顯示器領域擁有3萬億日元銷售額。有日本的生産設備企業表示,「結果三星成為最大客戶」。
![]() |
尖端零部件依賴外部的三星和不想失去最大客戶的日系供應商的相互依存關係如今依然穩固。但對於日本政府的加強出口管制,南韓政府和國內輿論激烈抨擊,認為是「經濟報復」。結果,尖端零部件依賴日本作為風險被強烈認識,三星目前也不得不摸索替代採購來源。
雖説8月以後日本政府對於加強管制的3個品類開始簽發出口許可,但南韓方面仍決定廢除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日韓關係並未改善。兩國産業界對於政府間的對話不足閉口不談。如果繼續採取輕率的挑釁行為,三星和日系供應商此前建立的共存共榮分工體制可能被破壞。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細川幸太郎,新田祐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