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半導體業的4個衡量標準看全球競爭
2020/12/15
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2大半導體生産地的台灣在材料領域也在崛起。涉足矽晶圓的台灣環球晶圓借助不斷的收購而躍居全球份額第2位。在中美爭奪半導體主導權的背景下,進一步提升影響力。
環球晶圓近期斥資約37.5億歐元收購排在同行業第4位的德國Siltronic。在宣佈已進入最終協調的11月30日的電話記者會上,作為經營首腦的董事長徐秀蘭表示對此次收購感到非常高興,可以看出難以掩飾喜悅之情。
「又要併購?」行業相關人士都顯示出驚訝。因為環球晶圓此次是第4次收購同行企業。領導經營的徐秀蘭是行業內罕見的女經營者,有「併購女王」的綽號。在排名靠後的的2012年,收購了Covalent Materials(舊東芝陶瓷)的晶圓業務,以此為開端加強發展勢頭。
![]() |
2016年收購丹麥的Topsil和美國SunEdison,通過「以小吞大」的併購,眨眼之間成為躍居世界第3位的強者。
通過此次併購,終於獲得全球份額的約3成,將取得僅次於居世界首位的信越化學工業的地位。但是,此次收購已經不能當做台灣一家企業的行動來對待。
衡量半導體産業強弱的標準大體上分為4個。分別是設計、材料、製造設備和生産。觀察的角度不同,評價也完全不同。例如日本,材料和製造設備在世界上具有優勢。但生産弱。中國大陸的華為技術在設計上顯示出實力,但其他3個項目缺乏競爭力。而由台積電(TSMC)拉動的台灣,在生産上具有優勢,設計也具有實力,但製造設備較弱。
![]() |
環球晶圓的此次收購意味著,除了生産和設計的優勢之外,台灣還將在材料方面成為世界第2大力量。在全球半導體主導權之爭仍在持續的背景下,當然是手裏的牌越多越好。以中美為代表,世界如今對如何湊齊半導體的這「4塊拼圖」而煞費苦心。
屬於世界第一半導體強國的美國也並非萬能。尤其是在最尖端的生産方面落後,所以積極拉攏在該領域佔優勢的台灣。5月吸引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建設最尖端工廠,11月在美國總統選舉後的混亂之中,突然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了首次美台經濟對話。確認了以半導體合作為中心,雙方加強安全保障的方針,簽署了備忘錄(MOU)。
對於台灣來説,有觀點認為除了加強今後美國最為依賴的半導體之外,沒有能讓台灣生存下去的道路。此次收購也是符合這一邏輯的行動。台灣經濟研究院的劉佩真指出,借助此次收購,台灣半導體的影響力在材料領域也將進一步提高,對於美台的合作強化具有積極效果。
![]() |
圖為矽晶圓的檢查工序(資料圖) |
中國大陸也在10月底閉幕重要會議上提及了半導體新材料的開發。據悉,提出取代矽晶圓,強化以氮化鎵(GaN)和碳化矽(SiC)為基礎的、被稱為第3代半導體材料的晶圓開發的方針。
這些新材料與現在屬於主流的矽晶圓相比,主要優勢是能在高電力、高溫下、以高頻運作。是尤其適合數據中心、新一代通信標準「6G」、軍事和自動駕駛等未來技術的材料,因此屬於現在全球都在關注的技術。但在這個領域目前還沒有勝利者。中國大陸正在這些有潛力的領域尋找著取勝的機會。美國制裁下的華為等並非一味進行防禦。
美國在拉攏台灣的同時,與中國大陸展開半導體攻防,可以説今後才是關鍵。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村裕 台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