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在美建新廠,半導體國産化動向擴大
2022/01/24
圍繞作為産業基礎的半導體,各國吸引企業建廠的競爭日益激烈,企業投資開始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1月21日,美國拜登政府和英特爾共同發佈了按日元換算投資超過2萬億日元在美國國內設立新工廠的計劃。在半導體長期短缺的情況下,各國都在爭取自己生産尖端半導體,但過度的國家政策性投資可能會阻礙産業革新。
「這是美國半導體領域規模最大的歷史性投資」,拜登21日在白宮發言時,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和英特爾首席執行官(CEO)帕特·蓋爾辛格等人站在他的身後。此次投資200億美元在俄亥俄州設立尖端工廠,給人以國家和企業「共同協作」的印象。
![]() |
拜登于2021年2月簽署了關於重建半導體等重要産品供應鏈的總統令。提出了500億美元規模的補貼政策。
英特爾新工廠將生産尖端運算(邏輯)半導體,在這一領域,台積電(TSMC)和三星電子處於領先地位,産能也集中在台灣和南韓。2021年半導體嚴重短缺導致汽車和電子設備的生産陷入混亂。美國政府敦促英特爾等企業進行投資,為防止發生類似的混亂而構建國內生産基礎。
![]() |
英特爾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正在建設(資料圖) |
能否確保尖端半導體,直接關係到自動駕駛和新一代通信等數位領域的競爭力。美國此舉也是為了與投入鉅資培育半導體産業的中國大陸展開競爭。
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産業正在逐年擴大。在最尖端領域,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等企業群的影響力擴大。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統計,2020年大約1萬5000家中國企業註冊為半導體企業,僅尖端領域就實現了接近10億美元的銷售額。
由於全球半導體緊缺,世界各國紛紛採取行動力爭實現半導體國産化。
擁有三星電子的南韓提出「2030年綜合半導體強國」目標,致力於強化半導體産業。日本也設立補貼用於培育尖端半導體,以最高承擔一半費用為條件,吸引台積電到日本國內建廠。
「這是技術主權的問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2021年9月宣佈制定《歐洲半導體法》,重新建立區域內的産業基礎。在面向歐洲的投資方面,英特爾宣佈今後10年內有可能投資約合10萬億日元,據傳台積電也將進駐德國。
也有聲音對過度的國家政策性投資表示擔憂,認為可能會導致産業創新的停滯。比如,在車企等半導體需求方設有工廠和研究所的國家,如果被迫採購該國國産産品,可能導致車企等只能將技術實力落後的半導體組裝到成品中。如果發生高科技技術的斷裂,有可能影響過去一直通過國際分工獲益的消費者和市場。
2021~2022年決定新建的半導體工廠將於2025年前後投入使用。如果因為國家政策性投資造成産能過剩,市場供需的平衡也有可能一下子被打亂。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提醒稱,即使花幾千億美元的費用和很長的時間也無法在本國建立完整的供應鏈。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矽谷 佐藤浩實、華盛頓 鳳山太成、江口良輔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