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飛淩CEO:半導體不可能完全自給自足

2023/01/05


       半導體巨頭、德國英飛淩的首席執行官(CEO)漢貝克(Jochen Hanebeck)日前接受了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的採訪。對於各國正在本國和友好地區內增加半導體投資一事表示,「完全的自給自足絕對無法實現」。車載半導體和用於電氣控制的功率半導體等非尖端産品持續供不應求,漢貝克還表明了啟動大規模投資的想法。

 

       漢貝克表示,「半導體的供需平衡在短期來看將改善。但從長期來看,需求增長的汽車的電動化和自然能源領域等需要(節能所需的)半導體」,針對車載半導體和功率半導體,擔憂今後出現供應量不足。

 

       英飛淩在功率半導體和用於汽車運作控制等的微控制單元(MCU)等領域均排在全球份額前列。

 

 

       用於智慧手機大腦的尖端的邏輯半導體和存儲半導體將轉向供應過剩,但功率半導體等至今仍有供不應求之感。以純電動汽車(EV)為代表、影響節能性能的功率半導體的需求正在持續增長。

 

       漢貝克指出,「尤其是非尖端産品,代工企業並未積極提高産能」,並表示「英飛淩計劃展開創出歷史新高的50億歐元投資」。計劃2023年秋季在德國德累斯頓啟動擴建。他強調稱「或將有助於消除未來的旺盛需求和供應量的缺口」。

 

英飛淩CEO漢貝克

 

       英飛淩計劃生産的是將類比信號轉變為數位的半導體以及功率半導體。漢貝克表示,這種半導體「正受到歷史性的投資不足的困擾」。這是因為很多企業利用已完成折舊的生産線進行量産,如果通過新的投資從零開始建立生産線,利潤空間也會降低。英飛淩考慮運用公共資金,正在與德國相關部門展開磋商。

 


 

       目前,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從經濟安全保障的角度出發,正投入鉅額補貼來打造半導體供應鏈。漢貝克表示,「關於政府資金,必須避免導致低效率的體制和技術創新放緩」。

 

       他還主張,即使實現具備核心零部件産能的狀態,「不需要外部供應的‘自給自足’也絕對無法實現」。

 

       半導體産業從製造設備和材料等零部件到設計與製造等産品製造的各個工序,已實現全球分工。各國和地區一直在各自擅長的領域推進投資。

 

       關於公共資金對半導體的扶持,漢貝克回答稱「心情複雜」。如果産業政策的支援傾向於特定行業和領域,反而有可能導致供應鏈效率下降,漢貝克對這種風險敲響了警鐘。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江口良輔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