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把賭注押在AI革命
2023/04/20
科技産業已進入智慧手機問世以來的劇烈變革期。擁有高度語言能力的人工智慧(AI)的實用化拉開序幕。為了成為新的主導者,無數企業躍躍欲試。在這樣的亂世中,以不亞於初創企業的速度行動起來的是美國微軟。微軟表示「用AI進行改造全部」。在個人電腦領域處於巔峰、在智慧手機領域飽嘗辛酸的巨人微軟能否以AI為「副駕駛」飛得更高呢?
2022年夏季,在微軟負責搜索引擎Bing的優素福·邁赫迪(Yusuf Mehdi)被眼前螢幕上的對話式AI所吸引。既能順利地解答大學的試題,又能編程,甚至還會寫俳句。「世界將改變」。那就是半年後作為微軟投資對象的美國OpenAI公司發佈的AI基礎技術GPT-4的原型。
![]() |
邁赫迪的團隊立即行動起來,想實現通過與AI對話來顯示資訊的搜索引擎。2023年2月成功發佈網頁版,兩周後開發出面向智慧手機的APP,隨後一週使之可以通過個人電腦的Windows作業系統立即訪問。
微軟的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表示,「新的競賽即將開始」。在一定意義上,這是對搜索引擎之王Google的挑戰書。僅佔搜索市佔率3%的Bing於3月8日宣佈用戶已超過1億人。Google則宣佈公司內部進入緊急狀態。
將明顯改變人們的工作
不過,搜索只是競賽的開始。納德拉表示,「將在微軟的所有産品上搭載AI,徹底改造」。3月16日公佈了把GPT-4嵌入Excel和PowerPoint的計劃。如果人們能夠僅通過説話即可分析數據、製作資料,人類的工作方式將發生根本性改變。包括行銷輔助軟體和APP開發工具等,幾乎每週都會有某些部門通過AI增加新功能。
「微軟的行動太快了」,一家初創企業的經營者毫不掩飾驚訝。這也難怪,微軟曾經是一頭笨重的巨象。
![]() |
微軟誕生於1975年。比爾·蓋茲等人創立的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公司擊敗了曾是大型機時代霸主的IBM,成為1990年代的科技行業的王者。
然而,成功的經驗卻被浪費。2007年,微軟第2任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曾嘲笑美國蘋果剛剛發佈的iPhone是「世界上最貴的手機」。在輕視iPhone的期間,智慧手機的時代已經到來。此外,圍繞個人電腦作業系統與美國司法部等的反壟斷訴訟也成為絆腳石,微軟在2000年代持續「低空飛行」。
納德拉2014年出任顯得已經「過氣」的微軟CEO。對於剛完成收購不久的諾基亞的手機業務,他果斷進行重組,把人力和資金都集中到雲計算業務上。納德拉在公司內外高呼「雲計算」,推動了對於代碼託管平臺GitHub等有助於雲計算業務增長的併購。
微軟追趕上了在雲計算方面領先的亞馬遜。納德拉把他就任時不到3500億美元的微軟總市值推升至2萬億美元。雖然因經濟減速的影響而正在放緩,但佔營業收入過半的雲計算的同比增長率仍超過2成。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時,納德拉強調,「(年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美元的業務,在當前環境下以這種速度增長的例子並不多」。
AI也是雲計算的延伸。對於憑藉ChatGPT和GPT-4備受矚目的OpenAI,微軟之所以能率先利用該公司的技術,是因為2019年就投資10億美元,展開了「構建支撐AI時代基礎設施」的合作。2023年1月,微軟還決定追加投資數十億美元。
微軟主要向大企業提供基於雲平臺的Azure服務。雖然OpenAI也有權向微軟以外銷售GPT系列,但運作的平臺由Azure壟斷。各公司使用得越多,越會對微軟的收益作出貢獻。
![]() |
Excel和PowerPoint將能通過人與AI的對話實現工作(概念圖) |
微軟的AI戰略最初也呈現「低空飛行」態勢。「這個代碼很業餘」,2021年夏季在GitHub試公開以GPT系列為基礎的代碼輔助服務「Copilot(副駕駛員)」時,全球工程師們都嗤之以鼻。然而,GitHub的首席執行官Thomas Dohmke透露,「薩提亞(納德拉)從一開始就是這項服務的忠實粉絲,對技術感到興奮」。在最近兩年裏,服務不斷提升,使用戶花在寫代碼上的時間減少至一半。採用Copilot的企業超過5000家。
或許納德拉堅信代碼輔助領域發生的事情在未來會擴展到所有工作。Copilot的服務名稱也在Bing和Excel等的説明會上被使用,並逐漸發展成為描述微軟整體AI戰略的詞彙。
存在産生偏差的擔憂
不過,很難説AI的回答具有足夠的準確性,思想和想法出現偏差的擔憂也無法消除。微軟2016年公開的對話式AI連對方的偏見都學習,連續發出歧視性文章,結果不到1天就被迫中止公開。甚至有人提出了隨著依靠AI「人類是否會自己停止思考」這一根本性問題。
蓋茲3月21日在自己的網站上發表了題為《AI時代已經開始》的長文,表示「像大多數發明一樣,人工智慧可以用於好的目的,也可以用於惡意的目的」。
作為全球屈指可數的大企業,如果微軟在仍存在擔憂的情況下把「一切交給AI」,影響和後果無法估量。在智慧手機業務上落後的心靈創傷是否會推動微軟前進?「聰明的巨象」也在孕育危險。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佐藤浩實 矽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